拿下订单仿佛找回春天上海外贸人在线"抢单"
时间:2022-05-05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对冯祖旭而言,3~5月原本是一年中的接单淡季。在上海居家办公一个多月的他,没有想到会收获比以往还要多的订单。

作为上海意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冯祖旭告诉第一财经,他和团队近期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上下午各一场的讨论会,把当天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接到的询盘进行集中分析,讨论如何把握客户的需求,并做出整体的价格判断,以尽可能提高客户转化和下单的成功率。

在这种集中讨论、分析询盘的方式下,他们无法及时寄出样品,却收获了比以往更高的成功率。4月22日,冯祖旭拿到了一家新客户的订单,而19日才寄出的样品受封控影响至今还没有寄到客户的手中,双方的沟通全靠线上。

对于资金实力并不强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封控引发的物流、人流的停滞,以及生产经营受阻、供应链瓶颈等阶段性问题,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但常年经历着国际形势变化、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和海运费起伏等诸多挑战的他们,也有着独特的韧性和灵活性。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上海的多数外贸人都把精力集中在了获客上——留住老客户,以及寻找新客户、拿下新订单。这个春天里,他们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和互联网技术铺开的主阵地,积极应变。

通过跨境电商寻获客源

“在我们与新的这家客户联系前,他们已经拿到了三家公司的样品。后来在与客户的视频会议里,我们通过专业的讲解以及定制化优势,给他们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最终让他们选择了我们。”冯祖旭说,通过精准分析客户的需求,集中精力去服务一个客户,远胜于碰运气、广撒网找客户的效率。

这种心得,也得益于一个多月前的实操经历。虽然在2019年就涉足了跨境电商领域,但冯祖旭他们却是第一次参加阿里巴巴国际站三月新贸节,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延揽客户。3月份,他们迎来了公司创立十多年以来的最大获客增幅——新客户增长4倍、成交量激增3倍,也初步形成了比以往更适合跨境电商业务的沟通方式与工作模式。冯祖旭原本打算4月大干一场,没想到公司全员被封控在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冯祖旭找到了把分散在各自家中的员工“聚起来”的状态,也有了4月22日的那次突破。

冯祖旭表示,4月在新客成交数上同比去年增长了250%,其中包括一家由亚马逊投资的物联网公司,是公司近两年潜力最大的新客户之一。随着上海部分区域复工复产陆续启动,公司于5月2日举办了一场全员线上启动会,明确了5月的目标,这让他们对今年实现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70%的出口额目标更有信心。

作为阿里巴巴跨境贸易的客户顾问,颜岳锋服务了40多家位于上海的外贸企业。疫情期间他的工作,就是和这些外贸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一周2~3次的沟通。对于冯祖旭这样目标积极、需求明确的客户,他们每天都会进行一次线上会议。在他看来,疫情下,客户的信心比黄金重要。

和冯祖旭的居家办公不同,位于上海金山区的外贸人杜传奎选择了“居厂办公”——在封控前,他带着销售团队一起搬进了工厂。

作为上海新帑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杜传奎从2004年就开始做B2B的跨境电商业务,在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获客上已有近20年的经验,并从7年前开始进入B2C跨境电商领域。

在2020年和2021年,这家以按摩产品为主、出口规模在4亿元人民币的外贸制造企业,收获了每年30%以上的订单增长。由于产品价格随原材料涨价而调整,以及海外消费市场有所降温,杜传奎告诉第一财经,他们这个行业的整体外贸形势都在去年底开始出现下滑,因此他们预计公司今年的出口也将有所下降,突然而来的疫情,也给二季度的出口带来了影响。

他们努力做的,除了尽量让销售维持常态,还有静下心来探讨新品研发、改进品牌基础视觉等工作。

一方面,去年9月到春节前的旺季所接下的订单,往往要到今年4月底才消化完。4月下旬,少部分工人陆续返岗,再加上原本住在工厂宿舍的员工,杜传奎的工厂可以维持10%左右的产能,以应对急单的生产。由于申请到了可在上海市内通行的相关通行证,他们已经生产完成的货物可以运到上海港出货。

另一方面,杜传奎公司在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开设了海外仓,有600万美元货值的库存,所以目前整体海外板块没有受到影响,还能继续盈利。

杜传奎表示,海内外的销售团队都很努力。线下展会参加不了,就积极地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拓客,基本指标不受影响。一般来说,5~8月是这个行业的淡季,每年的9月才是接单旺季。

杜传奎说,公司今年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投放的广告费没有减少,每年都能获得5000~6000个潜在客户的询盘,最终成交的客户有60~70个,并成为公司的长期客户。在今年4月,客户询盘的数量仍然不少,与往年持平。不过,由于交货周期明显放慢,4月开发的新客户有所下降。他期待着,复工复产后可以尽快把延迟的订单完成。

物流阻滞和订单流失挑战

“最近和客户的邮件沟通,他们提及最多的就是如果出货赶不上就取消订单。”上海海斐欧工艺礼品有限公司营销主管肖筱告诉第一财经,客户在海外的货卖完了急需补货,而国内工厂做好的货却发不出去。取消订单是客户也同样遭受损失的无奈选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