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供图官兵/制图
尽管今年一季度全国经济开局平稳,但进入二季度,在全国疫情多地散发的扰动下,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凸显。随着近日股市汇市持续走弱,不少经济学者呼吁二季度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力保经济增速重回5%以上,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夯实基础。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详解当前经济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以及对下一步货币政策的建议。颜色表示,我国当前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但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持续高通胀水平以及地缘政治冲突,会对我国造成输入型通胀压力,内外复杂局势下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稳增长与稳物价的两难平衡,预计今年央行大幅降准降息空间不大,全年或有1~2次降准的空间,每次25~50个基点,降息空间在20个基点左右。总量货币政策将更加强调市场化方式,并通过再贷款等方式继续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功能,更加精准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货币政策制定时
需重点关注通胀
证券时报记者:3月以来,疫情多地散发,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您如何看待国内二季度的经济运行挑战?
颜色:1~2月份,我国经济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表现好于预期;但3月份以来,受国内疫情频发和国际上俄乌冲突持续的影响,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放缓,经济恢复动能减弱,下行态势凸显。
从经济数据来看,生产方面,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比1~2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消费方面,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1~2月份为增长6.7%;其中,接触性服务业受疫情扩散影响明显,3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6.4%,1~2月份为增长8.9%。
总体来看,如果目前疫情传播态势和防疫政策持续,叠加国际局势动荡的影响,二季度我国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或面临更严重的经济下行风险和物价上升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随着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摩擦的持续,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防范输入型通胀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您如何看待今年中国的通胀压力?
颜色: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是长期的,俄罗斯是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国,俄乌的小麦、玉米,以及化肥的出口份额高,俄乌冲突持续将影响原油和农产品的全球供给。这种背景下,天然气、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预计还会继续上涨,国际油价有可能会再次“站上”100美元/桶。二季度往后,因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导致制成品、消费品价格抬升的情况会持续显现;到了下半年,粮食价格上涨的问题可能会凸显。总体看,今年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会比年初市场预期的更猛烈,通胀抬升成为货币政策制定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证券时报记者:美联储因通胀“高烧不退”加快货币政策收紧步伐,这也会增加新兴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出和汇率贬值压力,您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币汇率的贬值走势?
颜色:美联储此轮加息的速度和幅度是超预期的,但相比于加息,启动缩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更大,缩表是美联储在金融市场上抛售所持有的债券,是最直接的干预方式,对全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波动产生的影响会更大。
人民币汇率去年之所以能保持强势,其背后最大的支撑来自于我国强劲的外贸出口,并以此积累的巨大经常账户顺差。因此,反观当下,在服务贸易逆差因跨境出行受阻而保持低位的背景下,只要出口能继续保持韧性,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就能保持较强水平。目前证券投资项下即使出现阶段性流出,但由于外资占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比例并不高,其对汇率的影响更多是短期的,不会造成汇率大幅贬值。
相比于证券投资项下资金流出对汇率贬值的影响,我更担心出口动能减弱对汇率造成的压力。当前国内疫情多地散发,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是外贸出口的重要地区,如果因物流、产业链不畅导致外贸订单急转直下,尤其是4月份以来,国内供应链和港口运输受到疫情打击较为严重,未来对外出口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在对外贸易走弱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可能缩小,人民币汇率也会承压。
总量货币政策
将更强调市场化方式
证券时报记者:央行行长易纲近日提出“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物价稳定”,您认为这隐含着怎样的货币政策意图?
颜色:2022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靠前发力,年初就开始积极采取各项稳增长的货币政策。从总量数据看,稳增长的货币政策有效地实现了宽信用的作用,截至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月高0.5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2022年一季度,企业贷款利率4.39%,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利率在较低水平上进一步下降。
总体来看,在央行货币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实体融资环境宽松,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当前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一方面需要加大对稳增长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维持物价稳定,保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目标也限制了货币政策继续扩大宽松的空间。
因此,我认为,2022年全年央行大幅降准降息的空间不大。4月份降准之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