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充斥著各行业的隐形失业者?
时间:2022-04-28 00:00:00来自:经济通字号:T  T

《行内行外》因第五波疫情爆发,引致香港的失业率再度上升至5%,较12月至2月的4.5%上升0.5%,失业人口由15万上升到近19万,就业不足率同时上升至3.1%。早前公布上季出口数据则连续第三季下跌至收缩水平,指数为24.7,按季大跌12.5,截至3月,破产管理署强制公司清盘案破产呈请书已达1190宗,经批核的个人自愿安排个案亦达70宗,此外,2021年破产欠薪保障基金中的「欠薪」获批申请宗数高达2759宗,较2020年的2126宗,上升近30%。以上指标显示失业与破产人数大增,可见市民的生活甚至生存条件持续恶化。另有传媒报道香港移民人数大增,正常来说有能力移民人士多是中产或专业人士,这是否表示香港的资金和人才正在加速外流?当然有关当局惯例地否认香港有资金和人才流走的现象。

上周因中美审计监管问题的谈判仍未有定案,美国证交会宣布再将17间中资公司加入《外国公司控股责任法案》(HFCAA)临时名单中,这已是3月以来第5批了,意味这些公司正面临被美国除牌的风险。中港股市在多项不利的消息影响下连跌多天,在美除牌公司增加的消息传出,港股立即再度跌穿20000点水平,无可置疑,资金明显在股市中流出,至于有没有流出香港,仍待时间引证。

*隐形失业者*

特区政府宣布2022年保就业计划已于明日开始申请,可为合资格的雇主提供5-7月的工资补贴,每间企业每名雇员可获上限8000元补贴,兼职或年长雇员亦可获4000元的半额资助,避免再被质疑只资助大财团和连锁机构,今次保就业计划的细节与上次略有不同,能否如愿减少诟骂?还待观察。此外因上次的援助计划忽略了临时失业人士,因此政府上月推出一万元的「临时失业支援计划」,全职或兼职及自雇人士均可申请,据报道,共有约47万份申请,闻说资助金额今月已开始派发,今次申请人数占就业人数约13%,这数字数量确实令人震惊,也是一个可怕的警号。其实47万可能还未包括一些隐形失业者,这类隐形失业者,希望不会如新冠病毒的隐形传播链,把失业传播至全港,无论失业或临时失业人数如不断增加,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并非是好现象,希望有关官员能密切留意和关注。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制造失业者或隐形失业者,也许间接由政府造成,不说其他行业,就以证券及期货业为例,实施了「一业两管」和「撤销最低佣金制」,先引发银行的「不公平竞争」,抢夺了中小型证券及期货公司的生意,打击了业界从业员的生存空间。其后行业更出现「零佣金」的「恶性竞争」,单靠佣金收入的持牌法团和中介人士并没有出现如有关当局所说的「饼大了,大家可吃多一点」的现象,反之是收入大减,而得益者只有政府和有特权的中介法团港交所(00388),政府和港交所的收入增加了,其收益间接是从剥削了证券及期货持牌从业员应得的收入中夺取,从业内人士口中得知,大部分靠佣金收入的持牌人士都属自雇人士,现时每月的收入已跌至零或数千元不等,这些微少的收入如同长期失业,可说是隐形失业者,只因还是持有牌照的专业人士,他们不情愿或不容易离开本行业而已。

*自雇乏保障*

这两年中美在金融市场上的博弈和内地收紧多个行业的监管,加上疫情的肆虐,股市持续向下,市场投资意欲减少,成交金额缩减,佣金只会越来越少,特区政府竟倒行逆施,增收印花税,这是甚么经济理论?那要由专家来解读了。近年证券业的「零佣金」宣传越来越夸张,更有持牌法团鼓吹投资外国股市,在现时盛行制裁以及限制和冻结资金的风气下,投资他国的资金会否随时血本无归?料有一定风险,只是香港有关当局并不关心,也从没有作出善意提醒,可能这便是国际金融中心的代价吧!以上种种因素,令业内隐形失业者的人数愈来愈多,更无奈的是「香港制造」的自雇人士在定义上并不清晰,一直也没有受任何劳工法例保障,那些证券及期货业持牌自雇人士的隐形失业者或半失业现象,是否只是香港社会的冰山一角?木宰羊!只是综观这次政府多项的支助或支援政策,香港证券及期货业的弱势群体似乎并没有任何眷顾,何解?是否因各方面的误解认为香港金融业全面好景,没受到任何不利因素影响,还是有关官员从没有贴地去了解实况呢?至于其他行业有没有同样的现象,真要问问政府、议员和劳工团体了。

*应尽快通关*

后记:今年政府除了支助企业保就业和发放临时失业金外,再派一万元消费券,希望藉此带动消费来刺激香港经济,记得上次政府派发消费券时,笔者在《行内行外》曾提及消费券除了带动消费外,同时也增加了通胀的压力,事实胜于雄辩,当时在超级市场或街市的日用品和食品价格都上涨了,上涨后有没有回落,其后香港第五波疫情爆发,生产和运输链被逼停顿,加上俄乌战争,能源和商品价格急剧上升,加快了通胀升温且无法回头。今次政府再度派发消费券,相信又会引起加风,商家加了价,想减回旧价实是妙想天开,据消费者委员会调查发现,在3月即第5波疫情严峻时,3间大型连锁超级市场全部11组共90项货品,平均售价均录得0.2%至24.8%的升幅。不少升幅较高的均为日常储备食品,这意味商家已提早加价来迎接消费券,这是否也是无可避免呢?至于两电已于今年初分别加价5.8%和7%,实报实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