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汇报。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强调,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
4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在官网发文表示,坚持精准有效投资导向,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是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更不是通过实施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计划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序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投资项目。
当前,一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发布,按照惯例近期中央政治局将召开会议,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经济工作进行部署。
加强基建:为何加?怎么加?
会议指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重点包括哪些细分的“网”或“链”呢?会议列举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全国水运设施网络、分布式智能电网、油气管网、城际铁路网等。
同时会议指出,要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加强智能道路、智能电源、智能公交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部署。会议还特别提出要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是考虑了短期稳增长的需要。但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多是基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中长期需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专门的一章是关于“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出要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型基建,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刘立峰表示,中央财经委会议部署的基建投资,主要是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做出前瞻性安排,围绕短板领域做出针对性安排,围绕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做出适应性安排,重点投入交通、水利、电力等网络化设施;5G、人工智能、数据等融合化设施;铁路、公路、航空等枢纽化设施;推进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协同一体化设施;促进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绿色化设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化设施。通过上述设施和项目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建投资的带动作用,比如新基建能带来更多应用场景和业态、交通物流的畅达能带动国内消费的增长,还要发挥资金的杠杆效应,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的同步投入,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央财经委会议释放了稳增长的信号,但这些部署并不只是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而是着眼于中长期经济规划。会议要求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要着眼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相适应的,因为基于国家安全、产业进步等考虑,我国基础设施还有进一步发展空间,是基于中长期中国经济发展需要。
稳增长需要基建发力,
但不是强刺激
一季度全国投资增长9.3%,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实现良好开局。其中,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长8.5%,保持较快增长,且呈逐月上升态势。
国家信息中心学术办主任、副研究员唐斯斯表示,一季度投资的良好开局,得益于基建投资的全面发力,新旧基建投资形成了合力。从年初各地发布的项目清单来看,新基建、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园区配套设施和重大民生基础设施等是各地投资重点,新老基建重大工程项目数量占比普遍超过50%,其中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集中在数据中心、5G基站等项目,传统基建主要以交通、重大民生项目为主。
“重大项目作为逆周期政策下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有较大可用规模专项债券、政策靠前发力、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的支持下,2022年有望实现超预期增长”,唐斯斯表示。
基于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重点区域物流存在堵塞的背景,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促进基础设施的联网补网,无疑有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考虑。
“中央财经委会议之后,有些地方已经在积极响应了。‘十四五’期间的重大项目,有些已经定了,但中后期有些项目还在谋划中。基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还有一些新需求,比如为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开展相关产业集群布局、‘卡脖子’项目科技攻关等”,刘立峰表示。
唐斯斯也指出,项目投资要坚持质量优先,聚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