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他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们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实干兴邦的坚定践行者。他们身上展现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提升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他们的故事昭示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时代在变,奋斗的底色永远不变。
劳动光荣酸甜苦辣都值了
不改其心,不移其志。
在青海塔拉滩,有一个人,享负盛名。他叫芦彪,外号“黑脸”。
为什么是“黑脸”?去过塔拉滩(蒙语,意为荒芜的草原)的人都知道,不下雨的塔拉滩只有两样东西——暴晒的太阳和漫天的沙尘。每天出工前,芦彪会在脸上、手上涂上厚厚的防晒霜,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但整天风里来雨里去,日子一长,还是越来越黑。
自1997年开始,芦彪和水电、光伏打了25年交道,也逐渐从基层员工成长为国家电投黄河电检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在塔拉滩,他带领团队风餐露宿,挑战了一个又一个的工作极限。
芦彪的名气很大——因为能“吼”,如果哪个工作面延误了计划工期,他一定会冲过去“吼”到你赶紧干活赶工期;因为“难缠”,外协施工队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到他这儿都迎刃而解……
“‘黑’不怕,塔拉滩光伏电站的装机容量‘大’就行。”芦彪笑言。同事史兴文评价:“跟着他干活,安心!”
芦彪也有自己的“不安心”。女儿曾经问他:“爸爸,你的手表,还有手机,到底有没有在用?”他回:“在用呀!”女儿又问:“那你为什么没有一点时间观念?你知道你多久没回家了吗?”芦彪沉默。对家庭,他深感亏欠。
2020年,芦彪当选全国劳动模范。他说,看着公司的光伏产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塔拉滩上的酸甜苦辣都值了!
像芦彪一样,多年如一日奋战在工作岗位的劳动模范,在国有企业,还有很多。他们勤勤恳恳、真抓实干,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
这是新时代的价值宣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的价值立场与价值选择,“要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创新伟大咱们工人不止有力量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这是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者的嘱托和期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这意味着,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要“遵章、尽职、勤奋”,还要善思善变,勇于创新。
张华明的故事具有典范意义。200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华明来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深处的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从事大型电铲维修,由于刻苦好学,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
一次,公司从国外引进的49立方电铲,因为电气控制系统程序丢失被迫停机,每天损失几十万元。张华明主动请缨,反复查找资料、比对数据、模拟操作,终于找回丢失的程序,并为之后处理类似故障提供了解决思路。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有一年,公司两台80吨格鲁夫吊车显示器出现乱码故障,外籍专家束手无策,生产现场块煤筛分系统、电铲大修、卡车维修时厢斗的翻转工作只能搁置,严重影响生产。从未接触过吊车的张华明又一次挺身而出。反复揣摩吊车电气控制原理图,测试、调换、试运行各个电气元器件,最终找到故障原因,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厂家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隐患。
“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张华明有一个“加法变乘法”的设想——让更多人加入“被乘数”行列,他自己则当一个高标准的“乘数”,用技术带动更多人,去创造、去发明。
多年来,张华明带领22名技术骨干先后完成上百项技改技革科技创新项目,为煤炭行业设备出动、安全运行、提高作业效率、节能降耗等做出了重大贡献。2018年,以张华明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创新工作室,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他本人,也于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张华明说,创新并不神秘,只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精一行。
近些年来,随着创新创效被广泛重视,越来越多的高级技工、科研精兵被认可和嘉奖。
实际上,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进一步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
一个事实是,没有一流的劳动者大军,难有一流的企业。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的时代使命,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应主动承担责任,积极探索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中国模式,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