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近期,吉林省、湖北省、上海市、甘肃省等多地密集出台了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其中身处西北的甘肃省更是发布政策“组合拳”,提出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减税降费,帮助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甘肃省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扶助困难行业,相继发布了《甘肃省贯彻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甘肃省2022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诸多破解措施。
“甘肃身处内陆,市场发育相对落后,使得甘肃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着更大压力。”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甘肃必须借着这场政策的东风,从规范政府自身做起,以清理有碍市场运行的政策法规和摒弃妨碍法制环境构建的陋习为抓手,以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为目标,以聚集资源和支持发展为诉求,努力推动和实现更好的增长。
筑巢引凤栖
营商环境的指标是企业所关注的核心内容。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推广一批地方改革经验,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得到飞跃式发展,也为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动力。
近年来,国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利好政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显著改善了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就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孙连才认为,甘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企业更看重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府服务企业的理念和具体做法,营商环境的指标正是企业所关注的核心内容。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完成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0》显示,甘肃营商环境在31个省级排名中处于落后水平,排名29位,四个子环境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政务环境(第8),人文环境(第16),市场环境(第25),法律政策环境(第31),市场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排名靠后,是改善优化的重点。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大力优化营商环境逐步成为甘肃全省上下,共同面对的课题。2021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尹弘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表示,“以挑战自我的勇气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政商关系是决定营商环境优劣的关键”,“着力优化政务环境,整体提升服务效能”,将优化营商环境视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甘肃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建议,甘肃省要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设数字政府
数字政府的建设是营商环境的基础工作。
2022年3月25日,《工作要点》发布,提出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提升便民利民服务质效5大重点任务,共26条详细措施。
甘肃省要求,紧盯“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目标,加快推进数字政府项目建设、数据共享、深化应用等工作,全面提升“全程网办”率和“一网通办”能力,推动“掌上办、指尖办”,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数字红利。
柏文喜分析称,数字政府的含义是通过数字化技术,运用云计算、数据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进步来更好更有效率地服务于辖地人民群众和履行政府管理职能。要实现数字政府,既需要充分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力量,充分借助互联网、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还需要以提升服务为核心,以互联网思维来构建面向需求、解决痛点、提升效率以及有迹可循的服务型政府。
孙连才认为,数字政府的建设是营商环境的基础工作,比如“一证通办”、纳税、报关等,需要数据在政府相关部门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
尹弘曾在调研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时强调,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按照数字政府建设的整体架构,注重规划引领,完善工作方案,在提升数字政府建设的整体性、融合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强力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
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工作要点》提出甘肃省建设数字政府5项任务措施,全力推进数字政府项目建设、深化特色应用、推动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推进电子证照库建设、健全制度规范。
助企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