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反弹多发和俄乌冲突升级的“双扰动”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最新预测,将2022年和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均下调至3.6%。站在十字路口的全球经济,前景迷雾笼罩。
大变局下,中国经济首季交出迎难而上的成绩单,一系列数据释放出“稳”的强音,透露出“进”的信号。不容忽视的是,近期,“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中国经济面临新的考验。
越是困难时刻,越要清醒坚定。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界疫情,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
透过数据看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当下看未来——不畏浮云遮望眼,全面辩证客观审视中国经济,就会看到不断积蓄的复苏力量,就会看到中国经济前景的“一片蓝海”。
当前形势怎么看?
回升势头承压“稳”的底盘坚实
“人言霜后寒无奈,春在瓮中渠不知。”观察经济形势不能“想当然”,首先要立足一季度经济数据,科学审视结构性变化,以及背后折射的喜与忧。
看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均保持在合理区间,“稳”的底盘依然坚实。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8%,增速高于上年四季度0.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5%,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保持温和上涨;货物贸易顺差扩大,服务贸易逆差缩小,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
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稳中见进,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作为稳增长的有力支撑,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同比增长9.3%。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9%,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
据三一重工泵送事业部智能制造所所长饶有福介绍,根据三一重工参与监测形成的“挖掘机指数”,一季度,全国多地工程机械平均工作量创下近三年来同期最佳数据。汽车起重机、正面吊、挖掘机、搅拌站、搅拌车、泵车、履带式起重机设备整体开工率遥遥领先其他设备。
看涌动新动能的“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在高基数上进一步增长8.8%;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140.8%……
一个个数据释放出“稳”的强音,透露出“进”的信号。
“中国经济今年一季度增长4.8%,增速较去年第四季度有所提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经济录得这样的增速殊为不易。”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稳”的一面固然可喜,“忧”的一面不容忽视。近一个月来,受俄乌局势升级和世界疫情多发等多重因素冲击,舆论开始担忧:在经历去年的短暂复苏后,世界经济将陷入“二次衰退”。相应地,“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势头承压。
从中观行业看,行业恢复仍不均衡。餐饮、零售、旅游等服务业领域仍面临较多困难。以旅游业为例,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8.30亿,比上年同期减少1.94亿,下降19.0%。
从微观主体看,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受疫情冲击更大一些。3月中型企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8.5%,低于上月2.9个百分点,降至收缩区间。小型企业PMI为46.6%,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下降。
“规模以下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抗风险能力弱,数量却众多,感受更强烈。”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坦言。
“一季度经济运行虽然整体平稳,但受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频发影响,一些指标3月增速放缓或负增长,反映出经济回升动能减弱,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要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稳定和扩大总需求,确保二季度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经济怎么干?
七大政策“靠前发力”进的举措“适时加力”
面对“超预期”因素扰动,如何破局“三重压力”,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注入确定性,成为中国经济冲击迷雾、奋楫远航的一道必答题。
高层密集研判新形势、把舵定向稳经济大盘——
进入3月以来,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再到经济形势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几次重要会议均强调经济平稳运行面临较大挑战,并释放出经济政策要靠前发力、适时加力的明确信号。
这是对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七大政策”如何发力的再动员、再部署。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等“七大政策”从提出、部署到不断细化、深化,勾勒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力争早出台早落地早见效——
4月11日,一笔24.75万元的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到账,让江西省金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魏仁忠松了一口气。
该公司是一家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新能源企业。目前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其中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上涨近10倍。留抵退税为缓解公司原材料采购资金压力带来了希望,魏仁忠说:“有税费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