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实:强链补链之策
时间:2022-04-24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今年,新冠疫情尚未消除、俄乌局势持续演化,以及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供应链短缺。WTO下调了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增长预测值1.7个百分点至3%,逆全球化势头进一步抬升,拖累全球经济增长。IMF一再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2021年10月的4.9%至今年4月的3.6%,下调幅度达1.3个百分点,凸显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之大。在国际关系愈发复杂的宏观背景下,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化解供应链安全风险:一是居安思危,丰富原材料多元化供应渠道,降低供应链脆弱性;二是扬长补短,突破关键技术受制约局面,增强供应链韧性;三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消除区域壁垒,畅通国内要素流通,稳定供应链微观基础。

居安思危:多元化供应渠道。在国际关系愈发复杂的宏观背景下,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国家安全战略》,指出“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通过对中国进出口货物种类进行分析,发现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气)与金属原材料(例如,铜、锰矿石等原材料)均较为依赖进口输入,其中石油进口依赖度为73%,天然气为103%[1],铜为93%,锰矿石为96%。从能源消费来看,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随着工业制造业蓬勃发展,石油及其制成品对于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如此石油制成品也涉及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生活消费等方方面面,中国石油消费量也由2007年的32亿吨,上升至2021年的71亿吨,增幅超过100%。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随着绿色低碳概念不断推进,天然气未来消费占比仍有上升空间。从能源供给来看,一方面,中国石油、天然气已探明的存储量全球排名均不高,难以自给自足,故而依赖进口的情况仍将持续。然而,中国海洋油气与非常规天然气储量较为丰富,或将是未来勘探、开采的重要方向,通过推动配套技术、合理利用自有能源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于能源进口的依赖性,进而提升能源安全性。另一方面,中国能源进口主要依赖中东、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地区,总占比超过一半以上。尽管能源进口来源地数量较多,根据UNComtrade数据,中国与52个国家地区均有石油进口联系,但结构比例仍可以继续向多元化方向演进,尤其是当前中东、俄罗斯等石油产地地缘风险上升,或将对能源安全进口造成负面冲击。从金属原材料来看,以铝为例,今年一季度进口同比增长超过20%,进口依赖度上升至约60%,主要进口依赖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占比超过96%,进口渠道尤为集中,供应链脆弱性也随之显现。

扬长补短:突破受制约局面。除了上游原材料受供应链安全影响明显,如果供应链上关键技术发展受到制约,也将威胁到中国供应链安全发展,甚至会对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转造成严重冲击。从中国过去多年的进出口外贸数据不难发现,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产品是中国进口排名前列的商品,分别占进口总额约16%、31%,且复合年均增长均高于进口总额复合年均增长(2013-2021年)。对于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关键技术,中国仍需要依赖从日本、德国等国进口。因此,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确保安全稳定需要“扬长”与“补短”双管齐下。首先,需要“扬长”强化现有比较优势,巩固优势产业之于国际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低地位,增强其他国家地区对于中国优势产业的依存度,尤其是净出口规模接近6百亿美元或以上的现有优势产业,例如,纺织、服装配饰、电子电器、金属制造品、办公设备、一般工业设备、杂项制成品等。这些优势产业多为劳动密集性产业,而其发展目前面临三重压力: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降;二是由于东南亚等地劳动力成本更低,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向外迁移;三是西方国际对于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关税压力有增无减。因此,“长板”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算法和软件的应用创新,提升其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并增强与西方供应链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强化其在供应链上的不可替代性。与此同时,不断增强的“长板”产业将有助于稳外贸,创造外汇收入,为“补短”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因大国博弈导致的对于关键领域与技术的封锁,使得过去一直采用的“引进技术——模仿改善——化为己用”的模式将难以复刻。这也意味着需要自下而上“补短”,即由基础科学理论向应用学科发展的基础研发比重将会逐渐上升,研发费用也将随之提高。当前,中国研发占GDP比重为2.1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与美国、德国、日本之间仍存在不小差距。今年国家工作报告中指出,“延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将针对性支持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补短”,持续的技术创新,将是提高供应链韧性的根本所在。

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要素流通。当前,中国疫情反弹,上海等地实施封控管理,对航运物流交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要素流动遭受了疫情倒春寒,供应链畅通遭遇堵点。八大枢纽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自3月以来当旬同比持续下降,整车货运流量指数由3月均值109.72下降约23%至83.98(4月19日数据)。今年4月11日,国务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