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峰:一季度"开门稳" 政策长期蓄能必须跟上|首席对策
时间:2022-04-2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22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4.8%,尤其3月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增减分化,显示稳增长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在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情况下,稳增长政策有待蓄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1日表示,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价格和稳就业。稳价格既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稳定。人民银行始终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市场利率保持在合理区间。而财政政策也将继续在今年发挥压舱石的作用,虽然部分地方政府因为抗疫有加大财政支出的可能,但专项债加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也将确保地方相关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落地。业内认为,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有望企稳回升。

稳增长结构性问题如何进一步改善?为何流动性充足,实体端却感受不到?如何引导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内外压力交织,今年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创2021年10月13日来新低,人民币兑美元已经进入贬值区间?一季度突发事件增多,5.5%全年目标是否有保障?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

何海峰的主要观点:

稳增长既要考虑区间合理又要结构优化

地方债加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有能力保证基建项目落地

资金流动在金融体系较充足传导困难在于用贷主体需求下降

房地产市场可从四个方面发力二季度大概率企稳

房地产去杠杆成效明显要坚持“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

货币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可采取结构性政策安排

汇率要看经济基本面中国经济预期仍排在前列

5.5%全年目标有保障疫情过后消费会迎来反弹

稳增长既要考虑区间合理又要结构优化

第一财经:首先我们看到一季度的数据公布出来,分项数据有高有低,反映出了稳增长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在您看来,这方面如何进一步改善?

何海峰:我的理解稳增长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在内外部各种形势不确定因素下,应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个是保障保证的基本增长的问题,另外一个是要蓄能拉动增长的问题。如果从保障保证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投资还是比较关键的,要是从长期来说拉动还是要靠内需和外需。内需中消费就更加重要,因此这就涉及到一个结构的调整,实际上也是符合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这样的一个要求。

因为高质量的发展本身要求经济的一定的可持续的速度增长,比方说我们的潜在增长速度是5.5%,那么我们分解到不同的季度,但要考虑一个基本可以接受的区间,也就是让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但是它中长期的更可持续的增长就要回到了它的结构优化上的问题。这个结构既包括我们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包括更具体的比方说投资结构等等这样的一些调整。

地方债加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有能力保证基建项目落地

第一财经:一个比较有亮点的就是基建投资的数据确实不错,我们都知道是地方债提前发放的效果,基建投资的未来可持续性如何?因为我们都知道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现在减少,再加上很多地方现在抗疫,支出的财政也比较多,这会不会掣肘未来他们的基金投资?

何海峰:基建投资基础设施的投资很重要,当然了投资的资金来源是首先不能回避的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在民间投资意愿下降这种情况下,由政府来率先启动安排一些合适的、合理的大项目,这个是比较重要的。首先按照今年的财政的安排,中央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大概是9.8万亿总额,增长是很高。同时还有一些新增的专项债,新增了3.65万亿,再加上去年已经发行的,转到今年来使用的,所以从这两个角度就是专项债加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我觉得从地方的财力上来保证相关项目落地的配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个事情也不能过于的轻松,因为在疫情内外交织影响下,地方政府还承担了其他很多的事情。本身地方政府的运行,比方说三保问题也是一些最基础的。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基础设施、就是基建投资,它的资金的保障应该是不用太担心的。

资金流动在金融体系较充足

传导困难在于用贷主体需求下降

第一财经:您之前提到流动性现在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我们在实体端感受不明显?货币政策怎么来才能更有效来运用?

何海峰:流动性的问题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我们谈流动性不成问题,主要是基于金融体系。那么流动性在金融体系里边是比较充足的,甚至充沛的。我们从价格上看,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质押回购的加权平均利率都在2.07%附近,然后日成交额也创了新高,都是很大,但是问题就在于它为什么传不到实体经济当中去。

传不到实体经济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我们过去也包括现在主要还是依靠银行信贷的这样的一个渠道,而银行信贷除了我们要强调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性的工具之外,更多还要看用贷的主体。用贷的主体,有企业,有居民,我们看到房地产的开发投资下降,看到居民的消费下降,所以在这些需求端可能对资金有一些顾虑,有一些意愿的降低。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方面资金在金融体系很充沛,另外一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