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迷雾奋楫驭舟--博鳌亚洲论坛释放中国经济强音
时间:2022-04-22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盛春四月,中国博鳌,海阔帆舞。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此。

当前,世纪疫情阴霾尚未散去,国际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如何拨开重重迷雾、穿越惊涛骇浪、稳驭“经济航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走向尤受关注。

4月20日至22日,为期三天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成为各界观察中国经济脉动的重要窗口——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改革创新发展的动能澎湃,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坚定,中国经济仍将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

不畏浮云遮望眼稳中有进彰显韧性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三个“变”深刻揭示出大变局的演进。

环顾国际,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日发布2022年4月世界经济预测,将2022年和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均下调至3.6%。

聚焦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未改变。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稳步复苏。但进入3月,受到复杂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多地散发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势头承压。

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如何拨开重重迷雾,看清中国经济走势?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笃定之音不时传来。

“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成为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以及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中坚力量。”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表示。

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2年度报告》指出,面临全球疫情冲击,中国和东盟仍是亚太地区货物贸易两大中心,中国起到了维护区域贸易稳定的重要作用。

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数据保持较快增长……日前出炉的2022年中国经济首季成绩单显示,面临新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

“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8%,快于去年四季度的4.0%,超出市场预期,总体表现稳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表示,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领域投资远高于GDP增长,对经济起到积极拉动效应。

“稳”实属不易,“进”弥足珍贵。

“从总量上,经济增长压力较大,但更要看到结构性增长的潜力空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中国正处在结构转型升级的关节点,推进结构转型将跨越高质量发展的门槛。比如,2022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装备制造业增长8.1%,产业技术密集程度稳步提升,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

经济结构优化的背后,是中国坚持创新驱动核心地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全球创新中心正在向亚洲东移。中国的表现非常亮眼。中国是唯一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15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认为,中国的创新创造已经不再是一两个指标的上升,而表现在创新生态体系的所有链条和各个环节。从数据看趋势,从趋势看大势,中国经济拥有足够的韧性和底气。

乱云飞渡仍从容

中国稳驭“经济航船”

不容忽视的是,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全球疫情扩散蔓延,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大,国内疫情散发多发,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俄乌冲突影响下,发展与冲突成为全球面临的突出矛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都面临风险挑战。全球滞胀风险加大,有可能对我国经济带来更大挑战。对此,需要做好相关的底线准备,包括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等。”迟福林表示。

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政策举措靠前发力、适度加力,并积极谋划更大力度的政策举措;以稳就业、稳物价支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围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国政府加强经济研判、把舵定向稳驭舟。

“当前全球不少国家都在加息,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内生性很强,外部资本流动不会产生根本性影响。只要宏观政策保持稳定性、连续性,中国经济将长期向好。”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说。

放眼长远,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立足点。

迟福林指出,我国是一个经济转型大国,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相联系的制度创新任务还相当艰巨。“面对经济形势变化,政策调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政策调整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加快高水平开放进程”。

他举例称,一季度我国与东盟进出口规模占与RCEP贸易伙伴外贸规模的47.2%,占比接近一半。“全面落实RCEP措施,推动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和结构性改革,这不仅有利于应对短期经济压力,也有利于释放中长期增长潜力。”

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