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截至4月19日,上海累计阳性感染者超40万人。面对疫情,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或足不出户、或居家办公、或积极保供,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过程的不易或许文字不足以表达,情绪的冲击或许外人不足以体味,但我们依然希望通过截取生活、工作中的几个片段,既描述他们在这段特殊时期的无奈、艰难和焦虑,也反映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守、毅力和信心,还原一些普通人这段“绝无仅有也不希望再有”的特殊经历。
2022年春天,上海逾2500万人的正常生活被打乱,开打一场艰难的疫情防控攻坚战。
疫情之下,这座城市的人们,正在经历什么?又正在做什么?证券时报记者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聚焦生活在上海的“你我他”,呈现一个个普通又不平凡人的生活、工作状态。
抢菜、核酸、抗原,成为当前这座城市人们的日常;团购、团长、跟团,见证物资短缺时的互助;居家办公、在线网课、闭环生产,减少疫情对工作学习的影响。
疫情下的“你我他”,让我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互助和温暖,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携手抗疫、共克时艰,都在期盼如常生活早日归来!
生活篇:
抢菜核酸抗原成“三件套”
不看内容不看价格,只要能买就下单,是小区大多数邻居的心态。最近蔬菜等物资虽然仍难买,但状况已经好了很多。
4月18日,早上5点半,黄朵就醒了。
自小区3月10日封控以来,她已经养成了这样的生物钟:早上6点前醒来,开始抢菜,尽管绝大多数都是无功而返。抢完一波菜,开始准备早饭,7点半至8点吃早饭时,与家人讨论新出炉的上海新增感染者数据。
这一天,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在生鲜平台上抢菜,因为由小区居委会牵头对接的社区团购前一天到货了。4个团购套餐,她一次就下单了3个,既有牛奶、肉蛋,也有水果,再加上单位投放了一波物资,可以有几天的时间不用考虑物资问题了。
黄朵告诉记者,不看内容不看价格,只要能买就下单,是她所在小区大多数邻居的心态。这次团购毫无悬念爆单,2000多户,合计8000多单,以此估算,平均每个家庭每个套餐都下了一单。
早上7点28分,楼栋群通知,10点前完成抗原检测,下午核酸检测。吃完早饭,黄朵就召集全家做了抗原,上传到楼栋群。3月10日以来,黄朵已进行17次核酸检测。由于所在小区属于封控区,根据要求,4月18日至4月21日,每天还要进行1次核酸检测。
“抗原次数有点数不清了,不知从哪天起,每天要么是一次核酸+一次抗原,要么就是上下午各一次抗原。”黄朵说。
她告诉记者,最近蔬菜等物资虽然仍难买,但状况好了很多,居委会对接的官方团购平台开通了,部分生鲜平台恢复营业,门口的小店也能配送了,“前一段时间,附近的生鲜平台站点暂停服务,门口小店关门,政府投放不定期,靠着私人团购才不至于断炊。”
上海疫情期间,团长称得上各小区的活跃角色之一。易君即是团长之一,身为一家外企PR,疫情期间大半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这才有了点时间开团。谈起开团初衷,她告诉记者,家里只备菜到4月5日,随着解封日期一再推迟,绿叶菜告急,刚好看到有位于上海郊区合作社的朋友发布“50元绿叶菜套餐”的消息,但要50份起送,于是尝试在小区群里拼单。
“5分钟内,50份被秒抢,邻居强烈要求加单,最终1小时不到,参团150单。”她向记者这样描述当初的情形,“夸张到什么程度?晚上11点到货,发完货都晚上12点过了,一位老人还在旁边蹲守,希望有多余的蔬菜可以捡漏。”
第一次团购的尝试,让易君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接着她又接连团了水果、猪肉等,每次都是因为自己家要吃而拼团。随着所在小区进入防控区,易君结束了团长生涯,“一个人要完成表格、回信息、收货、发货等工作,太累了,完全是贴时间在做。”
短暂的团长生涯,让她见识了上海疫情期间形形色色的团长,“基本可分四类:做事不赚钱、做事赚钱、不做事赚钱、做坏事赚钱。我只做第一类,但不要求所有人都做第一类,生活不易,不少人需要赚钱维持日常生活,可谁要做第四类,比如卖三无产品,我一定会曝光。”
相比物资的匮乏,雍萍更担心父亲的病情。她父亲身患尿毒症,每周需要透析三次。浦西4月初封控时,她母亲担心无车去医院,就陪同父亲住进了医院。然而,近期医院要收治阳性感染者,要求透析病人离开。最终在多方协商下,医院承诺可以继续透析,但不能住院。
由于居住楼栋有阳性感染者,如果回家的话,每次去医院出门都会很困难。“最终居委会协调让父母住进小区车库,且提供盒饭。”雍萍既心疼父母也心怀感恩,“居委会已经很给力了,没有推诿,疫情后,我要给他们送面锦旗。”
保障篇:
打通物资配送“最后100米”
无论是团购,还是私人快递,从小区门口到楼栋,这“最后100米”的配送,都压在社区工作者、物业和志愿者身上。
4月19日傍晚,上海闵行一小区业主群里出现了一张团购物资到货的照片,所在片区团长立马发消息:“不要出来拿,会有志愿者送至楼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