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反复、通胀高企、俄乌局势等影响,全球经济复苏遇挫。
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日再次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后,20日,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报告称,今年亚洲地区经济增速很可能低于当前IMF预测值5.2%。
尽管亚洲国家今年将面对疫情冲击等重重障碍,但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李保东表示,亚洲仍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同时,预计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显著快于全球平均水平。
纷纷下调增速预期
博鳌亚洲论坛官方报告《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2年度报告》称,总体来看,2022年亚洲经济仍将处于恢复进程之中,但增长幅度或有所收敛。据IMF数据计算,预计加权实际GDP增长率为5.2%,将比2021年下降1.2个百分点。考虑到多种负面因素日益凸显,今年亚洲经济增速很可能低于当前IMF预测值。
具体来看,报告指出了今年影响亚洲经济增长的六大因素,包括新冠疫情发展态势、俄乌冲突后的地缘政治局势、美欧货币政策调整节奏与力度、部分国家债务问题、关键初级产品供应以及部分国家政府换届。
此前,IMF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WEO)中已再次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0.8个百分点至3.6%,并全面调降了各大主要经济体今年的增速预期。
IMF指出,乌克兰局势以及对俄罗斯的制裁预计将通过对两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和对全球外溢效应,拉低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而这一情形恰恰又发生在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威胁刚有消退迹象之时。短期内全球经济仍将面临下行风险,通胀走高预计将持续更久。
“亚洲国家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多边合作的助推器。亚洲通过自身发展与多双边合作,将在解决全球收入、绿色和数字等发展赤字上发挥重要领导力。”李保东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尽管新一轮疫情、俄乌冲突、能源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上涨,将给亚洲经济快速恢复蒙上阴影,但亚洲多数经济体基本面总体稳定,预计中国、东盟、印度等东亚、南亚经济体复苏的步伐仍将显著快于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博鳌论坛报告,2021年,亚洲在全球疫情下实现了率先复苏,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按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2021年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至47.4%。
“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正式启航,这将给亚洲区内带来更大的制度型开放红利。”李保东称,各国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深度融合也在提升。
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统筹好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成为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以及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中坚力量。李保东称,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各方一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拓宽实现的路径。
货币政策调整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无论是博鳌论坛报告还是WEO,都对各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整之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给予了特别关注。
3月,美联储已正式宣布加息25个基点,市场普遍预期5月将加息50个基点,并启动缩表。欧洲央行对于货币政策调整持渐进式态度。美欧宏观经济政策逐步转向正常化,将不可避免地给包括亚洲经济体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汇率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债务等带来影响。在支持经济复苏、稳定物价和受发达经济体货币收缩等因素的影响间,亚洲货币政策面临艰难选择。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对第一财经等媒体表示,当利差增大,一定会引起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利率提高,美元指数上升,也会传导到出口和进口,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影响尤为明显。
张宇燕说,利率提高还容易出现货币错配的问题。他说:“比如,前几年因为利率低,一些经济体借美元换本币,在本国生产和销售,收入是本币,再换成美元还。这种货币错配,由于汇率变动、预期、资本流动和本国通胀等一系列因素,可能使部分国家出现货币危机,甚至金融危机、银行危机等。”
张宇燕认为,这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IMF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央行官员都提到,货币政策的调整和转型如果力度太大、速度太快,可能会导致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出现资本外逃和货币危机等问题。”他称。
WEO也认为,本轮加息周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境况可能将差于“2013年缩减恐慌”。疫情导致的创纪录的债务水平令其更容易受到本轮加息的影响。
IMF称,比如中等收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债务/GDP比在2021年达到60%,高于2013年紧缩恐慌时的40%,低收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债务中值更高,几乎达到2013年时的两倍。在此背景下,随着加息导致借贷成本增加,利息支出可能会大幅上升,给国家预算带来压力,使偿债变得越来越困难。约60%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已经处于债务困境或高风险困境之中。
不仅如此,上述博鳌论坛报告称,乌克兰危机触发亚欧地缘政治变局,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推升通胀。避险情绪上升引发亚洲地区资本外流,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加大经济复苏的脆弱性。俄乌冲突还可能波及全球能源供给和能源转型。
中国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