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货币政策积极信号,政策护航稳增长
时间:2022-04-2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4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6%,均维持前值不变。在央行4月15日宣布降准后,市场对4月LPR的走势尤为关注。4月LPR不变的原因在于,央行此次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为历史上最小降准幅度。降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LPR下行,但本次降准力度有限,所以对银行负债成本下行的影响仅为65亿元,难以带动LPR下调。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23条金融举措,其中提及,截至4月中旬央行已上缴6000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基本相当。而且,相比较降准,上缴财政的利润会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强。总体来看,央行流动性投放的力度并不弱。

释放货币政策积极信号

近期国内疫情散点多发,叠加国际地缘政治危机持续,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急需稳增长政策护航。3月PMI数据总体在荣枯线以下,具体表现为制造业产需双弱,而需求收缩大于供给收缩,产成品被动累库,接触型服务业明显承压。一方面,3月以来疫情在全国范围散点多发,需求端因此受到较大冲击;另一方面,国际上俄乌局势促使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传导至国内引发上游原材料涨价,加重中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制造业供给受阻。从通胀数据看,疫情影响下CPI服务项下滑显著;PPI能源行业涨价显著,原因为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引发的输入性通胀。从金融数据看,信贷总量好转的同时结构仍然偏弱,拉动项主要为短贷与票据,居民与企业中长贷融资需求恢复节奏缓慢。在内因(疫情)外因(俄乌危机)双重影响下,我国经济待进一步修复,为实现经济稳增长目标,降准以及后续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宽松是有必要的,需要释放货币政策积极信号来稳定市场信心。

距离上次降准已度过一个季度,需要适当释放银行可用资金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支持银行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一方面,为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企业融资“降成本”的目标,有必要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引导贷款利率下行。3月下旬同业存单利率一度回升至今年1月降息前的水平,尽管4月初有所回调,但未能达到此前低点水平,可见银行负债成本下行仍有空间,降准兼具合理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3月信贷数据显示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规模仍待恢复。降准在降低信贷成本的同时有助于提升需求端的借贷意愿,叠加近期各城市房地产“因城施策”利好频现,预计信贷结构将逐步好转。

4月是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喘息期,也是国内货币宽松的窗口期。中美货币政策基于中美经济周期错位而出现分化,进而导致中美利率倒挂,成为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的掣肘。虽然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人民币汇率也坚持以市场供求主导,但货币政策的安排还是需要注重节奏。4月没有FOMC议息会议,是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喘息窗口,对于我国而言是关键政策窗口期,也是国内降准的窗口期。

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和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降准操作越来越成为“常规操作”,其中央行也明确提及2021年7月和12月操作是“常规降准操作”,其目标为补充流动性缺口,和增加金融机构长期资金占比,支持信贷投放。在扩大新增贷款规模和降成本的政策要求下,本次降准仍然体现了“常规性”,即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和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

本次降准是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的组合,但25bps的降准幅度略低于市场预期。在4月13日国常会及4月14日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均明确提出后续将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后,央行宣布于4月25日落地全面降准25bps(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且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65亿元。从释放的长期资金来看,本次降准总体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释放资金规模低于2021年7月的7000亿元(置换3000亿元MLF后)和2021年12月的1.2万亿元,预计大概率不会用于置换后续到期的MLF。

需果断应对超预期冲击

宏观经济方面,降准的宽信用效果仍待观察。3月的金融数据总量较好,结构欠佳,显示宽信用进程依然面临一定的阻力。从3月信贷数据来看,企业短贷和票据冲量的特征明显,在企业融资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成为银行信贷投放达标的重要工具。但居民贷款和企业中长贷表现依然较弱,特别是疫情因素影响下,部分居民收入就业压力加大,加杠杆意愿下降,使得住房销售和按揭需求恢复缓慢;企业方面,3月国内疫情多发,一部分企业的生产开工投资计划可能被打断。考虑到相关城市经济体量较大,对银行信贷投放也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降准政策落地,但从释放银行长期资金到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企业恢复信贷需求的传导过程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考虑到近期局部疫情冲击的影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宽信用”开始兑现,但恢复节奏依然不稳定。

超预期的疫情冲击和俄乌冲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需要正视也需要果断应对。预计“5.5%左右”,合理范围的略微偏差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