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举措,着力尽快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确保国民经济安全稳定运行,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1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工信部将完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日调度机制,发挥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的作用。
同时,工信部同日召开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运行电视电话会议要求,要进一步细化实化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正常运转的各项措施,根据实际扩大“白名单”范围,“一企一策”做好保障服务,以点带链、以链带面确保重点产业链运转顺畅。
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19日提到,国资委也在积极指导中央企业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全力保障基础供应、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央企业在能源电力基础供应、保障货物物流畅通、保障民生物资供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在19日召开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透露,长三角三省一市将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保供“白名单”,推动跨省市名单共享和双向互认,抓紧在长三角地区试行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及其异地配套供应企业“白名单池”制度,共同保障推动长三角全产业链式协同复工复产。
供应链企业复工复产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表示,从反映情况看,供应链问题的重点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物流运输受阻,原材料运不进来、制成品无法运送出去;二是供应链企业停工停产。
工信部表示,指导地方工信主管部门细化工业企业疫情防控指引,按照“一企一策”“一园一策”来组织生产,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包括指导地方简化审批流程,充分用好数据的作用,来推动更多工人复工复产。加强部门联动和政策协同,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物流运输中的问题诉求,努力做到“原料运得进、产品运得出”。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区市出台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举措。比如,云南盯紧抓牢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基础产品生产的能源保障,保障化肥企业原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供应;广东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预警机制,加强问题分析研判。安徽提出“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为企业纾困解难,畅通物资与运输流通渠道。
罗俊杰在发布会上强调,要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和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等金融工具,支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融资,帮助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的中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深入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防范化解中小企业账款拖欠,治理涉企乱收费等系列专项行动。也在鼓励各地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着力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的特色产业集群。
4月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项重要举措,其中包括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撬动1万亿元资金,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
18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
其中在畅通物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要求发挥好民航应急贷款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再贷款落地,建立信贷、债券融资对接机制,支持货运物流畅通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循环。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徐洪才表示,比起金融支持,对于物流的疏堵,关键还是道路的畅通。因为在高速公路封闭的背景下,重要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货车上了高速下不来,货也卸不下来。因此重要的就是防疫政策要灵活,不能太僵化。
长三角将建立供应链“白名单池”制度
为应对本轮疫情带来的产业链影响,长三角地区将试行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及其异地配套供应企业“白名单池”制度。
“在共同保障产业链稳定和重点企业运行方面,近一段时间来,苏浙皖三省和各重点城市组建工作专班,积极对接上海重点企业提出的配套供应诉求,全力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供应对接,畅通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跨省市运输,支持重点企业持续生产。”吴清介绍。
制造业作为经济的“压舱石”,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数据显示,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长三角工业企业的正常运转也关系着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汽车产业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汽车产量为2652.8万辆。其中,上海市产能占全国总产能超过10%。根据乘联会统计分析,目前疫情对汽车行业产量的影响,大约已经造成行业20%左右的直接损失。
集成电路产业方面,整个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上海产业规模占全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