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宏观:央行外管局23条举措简评
时间:2022-04-20 00:00:00来自:广发证券字号:T  T

报告摘要: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对此,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点关注。

关注点一:从文件的定位来看,目前属于疫情应对阶段的货币金融政策,23条举措和2020年1月31日央行等五部委的银发〔2020〕29号文在结构上基本一致。“提供充足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等表述意味着未来狭义流动性将维持偏松状态,宽信用降成本仍是目前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对受到疫情实质影响的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考核的容忍度”属于应对疫情阶段的特事特办,2020年的29号文也有过类似表述。

《通知》指出,“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受到疫情实质影响的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考核的容忍度”。

关注点二:关于流动性,央行还披露了上缴利润给财政的细节。全年央行将上缴利润1.1万亿元左右,“截止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用于留抵退税和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基本相当”,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4月份以来狭义流动性的宽松以及央行此次降准0.25个点。

央行指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为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加速落地,人民银行靠前发力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基本相当。4月15日,人民银行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将再投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从全年看,人民银行将总计上缴11000多亿元结存利润,缴款进度靠前发力,视退税需要及时拨付,与其他货币政策操作相互配合,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关注点三:关于政策工具,除了我们看到的降准等,央行还在布置结构性工具,包括继续“按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继续滚动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加快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等,央行指出以上工具预计将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通知》指出,“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受困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末,按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稳定普惠小微贷款存量,扩大增量。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自2022年起,原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继续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引导金融机构提升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

同时,央行进一步指出,将“加大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减碳工具,加快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预计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关注点四:关于重点支持的行业领域,央行先后提到了接触型服务业、小微企业、涉农主体、煤炭等能源供应、物流航运、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基础设施等重点投资项目、民营企业、住房领域等。这里面综合体现了疫情救助(接触型服务业、小微等市场主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能源、物流、核心企业等)、短期稳增长有效性(基础设施、住房等)等几方面的目标。

《通知》指出,“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

“全力做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产销的金融保障。用好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工具,适时增加再贷款额度,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主体的支持力度。围绕春耕备耕、粮食流通收储加工等全产业链,制定差异化信贷支持措施。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及时保障中央储备粮信贷资金供给。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粮食市场化收购,主动对接收购加工金融需求。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信贷投放力度,加强对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金融保障”。

“做好煤炭等能源供应的金融服务。优化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合理满足煤炭安全生产建设、发电企业购买煤炭、煤炭储备等领域需求,保障电力煤炭等能源稳定供应。抓实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加大对大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