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金融体系推动智能制造业优化升级
时间:2022-04-20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但与欧美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和技术竞争力均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转型时代,金融体系应发挥助推器作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创新服务、强化引导作用和完善机制设计,更好地支持我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在目前形势下,应完善银行信贷政策和风险管理制度,鼓励银行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政府基金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本市场和各类务实融资渠道发展。

进一步完善科创板和新三板的制度设计,取消不适合新兴产业、科技企业和智能制造企业的上市门槛,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都有利于智能制造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获得蓬勃有序的发展。

技术革新是21世纪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物联网、云计算、数据等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同时,全球制造业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企业向智能化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动产业升级,是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转型时代,金融体系应发挥助推器作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创新服务、强化引导作用和完善机制设计,更好地支持我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现状

2015年,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并对第一个十年的战略任务和重点进行了具体部署。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一些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1)》,目前我国69%的制造企业处于智能制造规划阶段,15%的企业处于改造和规范阶段;7%的企业处于集成级,开展对装备和系统的集成,实现跨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9%的企业达到优化级或引领级,通过数据挖掘和搭建模型,实现对核心业务的预测和优化,并基于模型进行业务活动创新。

2021年,为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四项重点任务: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规划部署了智能制造技术攻关、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业软件突破提升、智能制造标准领航等六个专项行动,以及强化统筹协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开放合作等四项保障措施。

二、金融体系支持智能制造业发展

(一)我国金融业对智能制造的支持

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在新时代的核心使命。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受到重点关注。

1.银行信贷

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支柱,银行贷款及相关服务为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十四五”规划提出后,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行业成为银行的重点支持领域,不少银行加大了信贷政策向科技企业的倾斜力度,并开发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宁夏银行将科技信贷列为授信重点支持类,单列信贷投放计划,将科技金融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浦发银行通过“科技型企业万户工程培育库”服务,经营多种专属信贷产品,实现了对优质客户融资需求的全覆盖。一些大银行的“投贷联动”业务也在持续发展,国家开发银行运用其综合性业务优势,实现了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一体化服务。

2.资本市场融资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始终遵循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导向,经过多年改革,已形成包括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市场结构,为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融资渠道。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专门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科创板的设立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创企业提供了便利的融资平台,注册制让更多新兴产业领域的成长企业获得了上市机会。

由于国家政策利好和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制造获得了风险投资行业的高度关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16年智能制造领域融资金额为180亿美元,2018年为213亿美元,2020年达到253亿美元。

3.政府支持措施

各级政府在近些年相继出台针对科创企业的发债政策。例如,2015年上海市提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推动开展可交换债、并购债券试点,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从2020年起,上海科创投集团、中关村发展集团等7家头部创投机构公开发行科创债,进一步拓展了战略新兴行业企业的债权融资渠道。

政府还通过成立引导基金扶持重点企业,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引导的产业投资通常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