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海举行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风险人群中发现的阳性感染者比例在下降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通报:4月16日,我市新增3238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2158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238例本土确诊病例中,1754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307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1177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确诊病例,所以今天实际新增确诊病例为2061例。2158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中,21167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415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
大家可以发现,在风险人群中发现的阳性感染者比例在下降。这两天发现的阳性感染者人数依然处于高位,但相对维持稳定。
截至4月17日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340106人,均已落实管控,其中286683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余正在检测中。
昨天本土病例出院373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0337例
昨天,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373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0337例,他们将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
重型患者16例对重症患者实行“一人一方案”诊疗
截至4月16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有16例,1例33岁,其余均为老年人,最小的70岁,最大的93岁。有1例已全程接种疫苗,其余均未接种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年龄最轻的33岁,患有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透析状态,入院时CT显示患者肺部病灶广泛并伴有心包积液,经过积极的抗病毒对症支持,联合中医药治疗,目前患者肺部影像学有改善,相关基础疾病还在积极治疗中。
其他老年重症患者均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严重肺部细菌感染、肺栓塞等。我们按照一人一方案原则,增配救治力量,开展多学科专家会诊,针对重型患者伴随严重基础性疾病的特点,在积极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体外模肺(ECMO)、抗病毒、抗感染、对症营养支持等治疗,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协同优势互补,继续严密观测病情变化,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在此,提醒一下,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还是需要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上海专家:任何病原体感染都具有潜伏期,高频率核酸检测非常有必要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上海市民比较高频率的核酸检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继续高频次的做核酸检测,到底有没有必要?为什么要高频次的反复筛查?
2022年4月17日,上海举行本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检验实验中心主任高春芳表示,高频次的重复多次的检测非常有必要。大家知道,核酸检测是感染性疾病中病原体检测鉴定高精准有效的方法。临床病原体检测有经典的形态学染色、传统的生化反应、免疫反应(检测抗原抗体)和病原体核酸检测这四大类。核酸检测是目前疫情防控当中非常有效、非常重要的手段。
为什么高频次的重复的检测?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从临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来说,任何病原体感染都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新冠也不例外,且潜伏期长短存在一定个体差异。
第二,从检测技术来说,有检测窗口期的概念。病毒感染后在体内有一个增长复制过程,感染初期病毒载量太低,低于检测下限,阳性是无法发现的,这个时间段就是检测窗口期。以上感染潜伏期+检测窗口期,使得在感染初期不一定能够检测到阳性结果,反复多次检测,可以增加阳性发现几率,及时发现阳性。
第三,由于呼吸道病原体的采样主要采用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拭子几种形式,取样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取样差异。这种差异包括采样部位、深浅、采集的分泌物量的多少等。因此重复多次采样检测可弥补采样误差可能带来的假阴性影响。
鉴于以上三个原因,重复检测对于发现阳性感染者非常必要。她说,此外,对于已经感染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重复检测,监测载量变化,为预测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和恢复状态提供了很好的指标。
另外,反复多次检测是临床病原体确认的常规做法,例如临床对于尿路感染、血路感染等其他感染性疾病,也通常需要多次培养(三次以上)监测,以确认阳性病原体,实现精准治疗。
高春芳表示,所以,总的来说,核酸检测是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的重要手段,通过人群核酸检测,可以尽早发现病例,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查明并锁定风险区域和重点人群,及时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阻断疫情扩散。
京东物流:在全国调集3246人增援上海正全力解决住宿问题
京东物流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并调集共计3246名快递小哥、分拣员等一线抗疫保供人员在一周内前往上海增援,目前绝大多数已抵达上海。京东物流华东分公司上海HR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在全力解决住宿问题,部分抵沪小哥已入住酒店、宿舍、公寓等,同时准备了行军床、帐篷、睡袋等,但目前酒店等可入住资源仍然紧缺。京东物流会充分保障好所有小哥及货物的防疫安全,配备充足的防护服、N95口罩、面罩、手套、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并且会严格执行防护消杀措施,所有工作人员每日进行核酸检测及抗原检测,持核酸阴性证明上岗,并做好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