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价格以及价格背后的复杂历史与社会经济演变是一件十分繁琐的工作,被誉为“这个时代最天才的历史学家”的大卫·哈克特·费舍尔,就在近期将这项异常复杂的研究工作集结成册,编著了蜚声世界的《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也凸显了作者在长周期的观察研究中的敏锐度。
本书涵盖了长达800年的四次价格革命浪潮,作者将所能够搜集整理的各类价格研究的文献资料都集中在这本书中,并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分析,把流动的价格记录作为标志,深刻剖析价格变化的逻辑和影响因子,从而让阅读此书的读者能够借助价格的变化了解世界经济社会的演变。就如同其代表作《阿尔比恩的种子》所揭示的,价格将一切变得确实可靠。
价格的历史就是一部变化的历史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或者说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就蕴藏在价格体系上,这就是本书引言开宗明义提出的“价格的历史是一部变化的历史”。价格不仅可作为一个研究符号或指标存在,还可折射出价格革命的深远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研究价格革命的三大任务:一是逐次以四次价格革命浪潮为目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包括价格浪潮的基本信息,不同商品价格浮动模式等。二是探索不同学者和理论模式的解释角度,评价这些解释方法的特征,并提出作者自己的模型和方法。三是考量价格波动的后果,研究价格所体现的动态的结果,并将其与社会问题等关联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路径。这也是《价格革命》所一再强调的,理论支配下的研究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从历史素材和客观数据中解疑释惑同样是很好的认识论。
回顾历史的演变过程对于理解当前的世界价格变革趋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众所周知,价格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是宏观政策主要的调控目标之一。物价稳定、通胀温和以及均衡的价格波动对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具有突出意义。费舍尔强调本书对价格浪潮的研究是波动而非循环,波动更具有多样性,而且比较不具有可预测性。同时,正是由于价格的波动和动态变化,在近现代历史中的价格革命往往开始于经济繁荣时期,结束于世界性危机。历史一再证明,价格浪潮直接反映的是历史的演变,表现为繁荣、危机和恢复期以及相对的均衡期的规律。价格革命浪潮的这一基本演变也可以在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以及历史周期中充分体现。因此,理解本书中的价格革命浪潮需要宏观历史思维。
历史上的四次价格革命
目前,我们身处的或许是一个新的价格革命浪潮的特殊时期。能源、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出波动和动态变化之中,通胀风险或者说潜在的通胀风险正在酝酿,欧美国家和新兴国家都面临着通胀率持续上升的威胁。作者在书中采用历史学家们的多元视角看待通胀,根据速度和原因对通胀进行甄别。
回到本书的主体结构部分,即四次价格革命浪潮。第一次价格革命发生在1180年至1350年的中世纪。12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大行其道的时期,君主制、贵族制和民选政府等开放、多元的体系齐头并进,而且也是一个欧洲扩张的时期,人口向外迁移,人口和财富增长呈现大体均衡的态势,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主要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钱荒”,人口增长和经济繁荣对货币的需求增加,但货币供应却明显不足。从12世纪晚期延续到14世纪中期的中世纪价格革命是一个漫长的涨价浪潮。这一时期通胀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价格上涨反映在人口增长急需的能源、食品和原材料等领域,市场扩张加快了货币周转速度,从而产生需求型通胀和货币型通胀叠加,导致价格一路走高,延续近一个世纪。价格的上涨,又引发白银和黄金的需求量大增,反过来推高价格,这一系列复杂的联动效应引发西欧14世纪危机。
第二次价格革命浪潮发生在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经历了14、15世纪的混乱和危机后,欧洲人口浪潮开始引发食物价格上涨和能源成本快速攀升,价格上涨的幅度超过了过去经济均衡期的波动范围,市场和人们的反应则加剧了价格上涨态势,实际薪酬大幅缩水。这一轮价格浪潮持续到17世纪初。这一时期,地主的收益提高,地租和地价比食物、燃料的价格涨得更快,导致劳动所得与资本回报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并成为16世纪物价飞涨最重要的社会后果之一。作者认为,政府对物价上涨的反应造成了财政上的不平衡,富人阶层将税负转移到穷人和中产阶级,政府税收减少后,又不得不大肆举债,导致欧洲社会从不平衡转变为不稳定,价格涨幅越发激烈,伴随而来的是17世纪的饥荒、瘟疫和经济萧条。
第三次价格革命浪潮出现在18世纪,起源于当时的法国巴黎。谷物市场中小麦的价格不断攀升,带动欧洲大部分地区农产品价格上涨,并且传导到新大陆。这一时期的价格革命浪潮的起因仍是人口加速增长带来的总体需求的快速增加。与过去两次价格革命浪潮的经历类似,政府和个人对价格上涨的反应偏慢,价格上涨带动货币扩张,18世纪欧洲的商业票据作为通货得到使用,纸币开始出现,并传播到欧洲的殖民地地区。为了维持运转,欧洲各国政府被迫举债,法国政府的“公债”和英国政府的“统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