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开放是现代市场体系的一般特征和基本要求,统一大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最基础的前提条件。
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破局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有破有立。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也需要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意见》发布后,社会上也出现一些声音,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警惕统一大计划,警惕垄断在新的市场出现和蔓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前提基础,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共同目标,根本目的就是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本身就是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
他认为,建设统一、高标准的市场规则和标准,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躺平”,而是要鼓励区域创新,打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要素市场的竞争堵点
《21世纪》: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目前国内市场的堵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青:整体而言,经过多年努力和实践,我国建设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在商品和服务市场,除了招标采购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壁垒,可以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已经很少了。目前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要素市场,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相对慢于商品和服务市场,已经成为当前影响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堵点,也是下一步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关键点。
比如,在土地要素市场,城乡土地二元分割特征依然突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流转改革需要加快,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同地不同权情况还比较明显,这种状况影响了人口和资本在城乡间的流动。在劳动力要素市场,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导致的外来就业人员在享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难以完全保障。在数据要素市场,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政府数据尚未完全打通;平台企业数据资源的产权、使用、责任义务等缺乏法律规范,数据难以充分被商业化开发利用。
当然,除了要素市场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各地准入监管规则标准不统一不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因素,也是严重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的突出问题,其背后又有财税体制、政绩考核、政府职能等体制机制障碍,也应该加快改革,同步推进。
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关系
《21世纪》:有声音认为,建设统一大市场,可能就是重新用统一的中央计划来主导市场,认为可能是新计划经济的一种恢复。这种观点错在哪里?
王青:统一开放是现代市场体系的一般特征和基本要求,统一大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最基础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依然存在区域市场壁垒和对本地市场和企业的保护,正是由于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而使得市场难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配置资源要素。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正是为了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强支撑,本质上是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和搞计划经济完全风马牛不相及。欧盟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也长期致力于推进统一市场,很明显不是在搞计划经济。正相反,搞计划经济不需要建设统一的市场,因为不需要商品和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配置。
无论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同的目标都是保障市场或经济循环的畅通。不畅通就说明有阻力和堵点。在我国当前,导致存在障碍和堵点的原因,虽然有垄断的因素,但往往是由于政府和市场的职能没有理顺,各级政府对微观市场干预较多较强。
我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首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不是在整体上更多、更强发挥政府作用。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分散决策、充分竞争的市场与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政府相结合,才是将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有效、有机结合的关键,是更好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功能,有效叠加政府和市场效率的基础。
建设统一大市场,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弱化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动力和能力,最起码要有效弱化动力和能力中的一个。从根本上来讲,需要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优化中央转移支付比例。这仍然不是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而是保障资源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市场经济体系高效运行的应有之义。
《21世纪》:有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的发展应该遵从市场的规律,而不是人为地去统一。
王青:按照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一定是市场边界越大,资源和要素流动的广度越大,配置的选择余地越大,配置效率也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