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开放高地。
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迎来四周年。四年来,海南这座3.5万平方公里的“南海宝珠”,释放着璀璨的光芒,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凝聚着奋斗者的汗水,绘织着新发展的蓝图。
“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过去1460多个日夜,海南以“闯”为基调、“稳”为基础、远近结合、“小步快跑”,举全省之力分步骤分阶段推进自贸港建设。
自贸港壮阔图景,正在徐徐展开——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的“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海南以空前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政策落地实施,初步形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体系。
当前,海南将迎来自贸港建设进程中的第一场“大考”。根据时间表,海南将于2023年底前具备封关硬件条件、2024年底前完成封关各项准备、2025年前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2022年,是全岛封关运作准备的关键之年。
一场更为高涨的建设热潮,正在南国的热岛上掀起……
高位推动:备战封关运作
3月18日,三亚。早晨湿热的空气混合着沙土的颗粒,拍打在建设者们的面庞上。
一声开工令下,南山港区联检楼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这是海南省筑牢封关运作硬件条件、推进海南自贸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性项目之一。项目总建筑面积8981.18平方米,包括查验单位业务技术设施及其配套等,预计于2023年3月完工。
“我们以‘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确保按时交付施工。”开工现场,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自贸港创新合作处处长陈浩表示。
全岛封关运作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的标志,是全面建设自贸港的基础。
同时,这也是一项涉及部门多、事项复杂的建设任务,离不开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从上到下,从国家相关部委到到海南省内,都围绕全岛封关运作准备作了重点部署。
举全省之力、以“大会战”的姿态,海南正高位推动封关运作准备各项工作,探索与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全岛封关运作监管新模式。
目前,海南已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推进全岛封关准备工作专班,下设口岸规划与建设、非设关地布局与建设、税收政策安排、金融配套、行政体制保障、项目建设及要素保障六个专项工作组,分领域推进相关工作。
海南省委常务副秘书长、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常务副主任王磊告诉记者,目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口岸布局方案》、《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关监管框架方案》等系列口岸建设指导性文件已印发实施,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海南已梳理了全岛封关运作相关建设项目54个,计划投资180多亿元,并已打包上报争取中央资金及用地用海的支持。
同时,海南已同步启动税制改革、跨境资金账户体系、行政体制改革等封关配套制度研究及建设。海口海关亦将优化跨境贸易通关便利,推动海关监管数字化,加强重大风险识别和系统性风险防范,全力推进做好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相关准备工作。
高效落地:释放政策红利
“‘零关税’让我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税收优惠,大大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望着装载着“太空星云”游乐设备的集装箱在海口港码头徐徐卸下,三亚苑鼎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海朋兴奋地说。
2月14日,国家相关部委调整海南自由贸易港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增列旋转木马、秋千及其他游乐场娱乐设备等文体旅游业所需的生产设备。“太空星云”是上述政策升级后的首票货物,涉及货值87.5万欧元,减免税款124.8万元人民币。
自2020年11月以来,从原辅料、交通工具及游艇到自用生产设备,从“首票”、“首单”到“多票”、“多单”,海南自贸港三张“零关税”商品清单在一年多时间内相继落地实施。
作为海南自贸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零关税”带来的政策红利正在润泽越来越多的企业。据海口海关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三张“零关税”清单累计进口金额77.7亿元,减免税款14.4亿元。
同期,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会同海南省,加快构建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意见等先后出台,自贸港落地政策累计达150多项。
202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正式颁布,在国家立法层面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制度创新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截至2022年初,海南已制定出台15件自贸港配套法规。
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贸易港,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没有先例可循。
2019年2月至今,按照“首创性、已实施、集成性、可复制”原则,海南推出了13批共123项制度创新案例。“一枚印章管审批”全面推行,特别极简审批园区从3个推广到14个,园区项目落地审批提速70%……接踵而至的制度创新案例,有效优化了海南的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海南自贸港核心政策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