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出发 2022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
时间:2022-04-12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站上了3万亿元的新台阶。2022年,深圳如何从“新”出发?一年一度的深圳市两会,是外界观察深圳的重要窗口。4月11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在作市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2年深圳GDP增长预期目标是6%左右,也给出了细化发展的“施工图”。

锚定“4万亿”征途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到2025年,深圳已经锚定了经济总量超4万亿元的目标。2021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07万亿元,增长6.7%。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2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

尽管2021年深圳GDP增速和增量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靠后,但从今年GDP增长目标来看,深圳不仅高于全国GDP5.5%的增长目标,在一线城市中也高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其中,北京的增长目标为5%以上,上海、广州的增长目标均为5.5%左右。

今年以来,深圳受疫情的影响,经济受到一定冲击,但其中一些领域仍然出现了较大的亮点,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智能手机、3D打印设备等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增势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更是大幅增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在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全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不断开创深圳改革发展新局面。

其实,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在制定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时,无不突出一个“稳”字。记者梳理发现,北京GDP2018年迈入3万亿元,踏上4万亿这个台阶,只用了3年时间。上海GDP2017年突破3万亿元,跻身4万亿级城市用时4年。如今,深圳跻身4万亿级城市,路径更稳也更清晰。

让搞实体经济的企业

更有信心、更有希望

深圳跻身4万亿级城市有了“时间表”,“施工图”也越发清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其中科技创新、工业制造、金融是当中的“关键词”。

在疫情散发带来的特殊形势下,深圳如何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记者发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关于2022年工作安排内容,有关科技创新的篇幅最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要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力争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到5%以上,把“卡脖子”的压力转化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此外,深圳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协同,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等。在经济观察人士看来,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内部房地产投资减弱,消费潜能释放需要时间等背景之下,深圳需要依靠的是高科技创新支持发展的新动能转换,来实现自我突破。

“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让制造业空间得到更好保障,让搞实体经济的企业更有信心、更有希望。”覃伟中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作为一线城市,深圳的第二产业占比仍然超过35%,实属不易。2022年,深圳要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补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产业短板。培育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节能环保等新增长点。壮大前沿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此外,深圳将推动宝安燕罗、龙岗宝龙、龙华九龙山、坪山高新南、光明凤凰、深汕智造城等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提速。值得注意的是,深圳首次提出推进先进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造一批灯塔工厂。灯塔工厂是首次出现在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灯塔工厂在技术上更加智慧化、数字化,由此在行业内形成“灯塔”般的引领效应,标志着智能制造的高标准高水平。

如今,深圳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也不断增强,此前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中心排位中深圳连升6位居第10。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完成首批授权事项,推动出台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认真落实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有序放宽和优化先进技术、金融投资、医疗健康等领域准入限制;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提出实施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0家以上,新培育独角兽企业5家。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强化投贷联动,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万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以上。

直面发展中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也直面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和不足,并提出要直面挑战、正视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疫情影响较大,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部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二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还需要时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进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