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材料领域,基本形成集群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光伏制造基地;半导体材料领域,大尺寸硅部件和半导体级石英坩埚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全球芯片制造业供应链的重要配套产业……近年来,宁夏银川市的新材料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将银川打造成‘中国新硅都’的建议”被正式提交全国人大,为银川新材料产业提出全新发展目标。
“新硅都”底气何来?
“建议国家工信部支持宁夏打造光伏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银川市立足单晶硅棒和硅片的规模化优势,进一步延伸光伏产业链,力争将银川打造成为‘中国新硅都’。”从全国两会上传来的“宁夏声音”,为银川新材料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中国新硅都”构想的背后,是银川加速向“新”而行的产业布局。依托资源禀赋优厚、能源保障充足、产业基础扎实、要素成本低廉等优势,银川聚焦新材料细分领域,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2021年,银川新材料产业产值达259亿元,同比增长92%。
虎年新春,作为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之一,落户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宁夏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正在加紧建设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就在前不久,工厂首颗G12单晶顺利下线,待全面达产后,这里将建成业内最大的单体太阳能级G12单晶硅智能制造工厂。
在新材料“明星”企业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正在为客户订制的串焊机进行设备中试。“公司生产的全功能性汇流带焊接机,打破了光伏串焊机依赖进口的局面,明星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95%以上。”公司研发中心办公室主任殷芹说,他们生产的各类串焊机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
光伏材料,是“银字号”新材料产业图谱上的深耕领域之一。目前,银川已引进和聚集隆基、中环等国内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形成拉晶、切片、电池到配套的坩埚、热场、串焊等较为完整的光伏硅产业链,年内具备的单晶硅棒100GW、硅片23GW、单晶电池10GW的强势产能在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半导体硅产业是半导体产业大厦的基石。近两年,银川半导体产业异军突起,已形成小尺寸半导体硅片670万片、集成电路大硅片780万片产能,并以建设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为目标,加速构建单晶、硅部件、碳化硅全产业链。
宁夏盾源聚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半导体刻蚀用硅部件等半导体零部件耗材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成功通过主流半导体刻蚀设备OEM认证,主要产品远销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
“银川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效应已经初步显现,要素成本、产业基础、营商环境等吸引力,是我们将公司总部从杭州搬到银川的主要原因。”公司总经理李长苏说。
在银川,光伏硅产业、半导体硅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连点成链、集链成群的格局正在形成。截至2021年末,在银川经济和产业发展“主战场”和“主阵地”的银川经开区,光伏硅产业产值占新材料产值的90%,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0.5%,占全市“三新”产业产值的56%。
“新硅都”关键在“新”
走进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车棚、食堂等建筑屋顶的一块块光伏板,在太阳下闪着蓝光。“这是我们建的屋顶光伏电站,发电上网后,能抵扣日常办公用电。”公司外联项目负责人葛清越说,如果光伏电站规模足够大,未来企业生产可以全面实现“绿电”。
主打“绿色能源牌”,是银川打造“中国新硅都”的一块“新招牌”。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为统领,银川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自治区开展的“绿电园区”建设试点,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模式。
据银川市市长赵旭辉介绍,银川争取用2-3年时间,形成一个绿电供应、绿色制造、绿能开发应用的闭环产业链。在不断壮大光伏材料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同时,进一步为宁夏转变能源结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锂电池、光伏组件等新材料产品生产所用“绿电”的占比要求逐年提高。作为我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宁夏新能源占电力装机比重位居全国前列,加速“绿电园区”建设将为新材料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充足“绿电”优势。
打造“中国新硅都”的另一个核心引擎是创新驱动。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科科长雍艳惠说,经过多年布局发展,银川新材料产业沉淀了多项“打破壁垒”“填补空白”的新技术,建成若干“业内最大”“行业领先”的新项目,尤其银川经开区以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在关键技术创新上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银川25家新材料规上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6家;已建成具有西北最高水平的新材料分析检测中心,弥补了当前银川乃至宁夏新材料相关领域无法在本地检验检测的短板。一些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比如银川隆基P型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保持全行业领先地位;宁夏中欣晶圆拥有世界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