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持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人才湾区"起步成势
时间:2022-04-11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3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在广州正式开港,将意味着世界级“人才湾区”起步成势。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迎来新的突破,众多实践成果和经验也得到全国的复制与推广。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自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以来,深港澳合作更加紧密,“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广深港高铁、莲塘/香园围口岸建成使用,前海累计在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58项。

但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与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需要持续攻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此,多位专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可以通过以产学研融合方式或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来实现科技创新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政策加持领跑全国经济

在党中央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加持下,有“世界工厂”及“外贸之都”之称的东莞,其核心价值愈发凸显。

在今年1月初东莞市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肖亚非表示,东莞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三大台阶,预计202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东莞也正式跨入千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

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3周年之际,东莞也成为了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广东第4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城市。至此,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了5个万亿GDP俱乐部成员。

东莞的“飞跃”,实际上是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焕发生机活力的缩影。尽管2020年以来,全国面临着疫情的冲击与考验,但粤港澳大湾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仍展现其顽强的生命力。

数据显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全年GDP约为12.63万亿元,其中,内地珠三角9个城市GDP总量为100585.72亿元,名义增长了7.9%。这是珠三角9市首次迈上10万亿新台阶。

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中,有5个万亿GDP城市,其中深圳超过3万亿元,香港、广州超过2万亿元,佛山、东莞突破万亿。

从工业来看,2021年,深圳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已达41341.32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是大湾区名副其实的“工业第一大市”。此外,还有广州、佛山、东莞和惠州4个万亿工业产值城市,一起组成了“五朵金花”,其中,惠州在2021年首度突破万亿。

从消费来看,2021年,广州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22.5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关口,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2.9%。深圳以9500亿元的社零总额紧随其后,珠海、惠州、东莞等市消费增速均超过10%。

从外贸来看,深圳进出口总额超3.5万亿元,东莞超1.5万亿元,广州超万亿元。增速方面,江门、惠州、中山、佛山、珠海等进出口总额的同比增速都超过20%。

与此同时,香港和澳门在2021年步入发展正轨。在过去的一年中,香港2021年的GDP总量为28616.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3740亿元),同比经济增速达到了6.4%,其中出口额增幅达到了19%,贸易正在全面复苏。

而这一切,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深化落地。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东在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推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稳健起步,牵引带动全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在细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层面,广东省全力推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出台22项省级支持措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大部分落地并在全国推广,广深“双城”联动首批27项重点合作项目和7大领域专项合作扎实推进。

与此同时,全面落实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方案,出台实施省级若干支持措施,组建运行横琴合作区管委会、执委会和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优化前海合作区管理体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步形成粤港澳合作平台体系,不同平台的发展目标、战略功能、重点任务有所侧重。依托前海、河套、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三地政府在民商事重点领域、科技体制管理创新等关键环节的规则机制衔接作出创新探索,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尽管在疫情冲击下粤港澳大湾区展现出顽强的发展生命力,但其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东仍存在经济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需要持续攻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还需加大力度解决,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促进共同富裕任重道远。生态环境仍需持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有待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养老、托幼、住房等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在逐步集聚科创研发产业,拟推动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位于东莞的松山湖科学城,这里坐落着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