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近期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此,我们的解读如下:
会议并未提及降准。近日国常会部署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而在内外部环境均有走弱的情况下,市场对降准降息为代表的总量工具期待颇多。但事实上,从目前披露的新闻通稿中,并未提及“降准”,货币政策相关举措仍主要围绕着信贷增长展开,与此前金稳委的专题会议基调一致。
而从2019年以来的历次降准来看,事前均会由总理在国常会或其它场合明确表态,主动提及要做“降准”(甚至点出降准方式是全面还是定向)。因而,从这次新闻通稿的表述上,很可能降准并不是央行短期的政策选择。
至于短期降息的概率,我们认为,比降准还要更低。
信贷有所发力,杠杆加在企业。从国常会表态上来看,货币政策发力点在于信贷:一是支农支小再贷款进一步增加;二是住房(新市民和保障房)、重点项目和制造业贷款上都要支持,对应着地产、基建和制造业三大类投资;三是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新的专项再贷款。这意味着政府加杠杆之外,政策鼓励企业部门也把杠杆加起来,而企业加杠杆必须有居民加杠杆相配合,之前我们在《居民加杠杆或卷土重来》报告中对此已有详细讨论。所以,今年政策组合大概率是政府、居民和企业三大部门同时加杠杆,这一组合从以往经验来看对经济和市场都比较友好。
价格内外分化,保住物价稳定。在稳增长诉求偏强的背景下,国常会解释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内涵在于就业和物价的稳定。即便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定价的大宗商品如原油价格波动明显加大,但国内保供稳价举措仍会持续推进,工业品价格很可能年内面临着“内外分化”
的情况。而仅靠油价增速上行,国内定价工业品价格增速受压制难以共振的条件下,并不会给PPI增速和CPI增速带来显著走高的压力,但部分依赖原油投入如化工、交运等行业成本上行的风险值得警惕。
救急而非猛药,短期疫情为上。整体来看,国常会政策部署旨在应对国内外不确定性“超出预期”和经济“新的下行压力”下的救急,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举措提前实施,而并非着眼于高强度的政策刺激,如财政上对餐饮、旅游等特困行业的缓缴保险支持目前也只是覆盖二季度,时间期限并不长。短期国内本土疫情持续多发,而封控压力未有明显减轻的情况下,事实上,尽快实现疫情的“社会面清零”,从而使得人口流动性得到恢复,才是稳定经济的关键所在。不然即便政策刺激力度加大,效果也很可能事倍功半。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经济恢复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