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府债券效率,提振经济增长信心
时间:2022-04-03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是带动消费扩大内需、促就业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在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原则下,应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提高政府债券效率,提振经济增长信心。

日前,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要求,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亟需提振信心

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的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在企业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较为强劲的情况下,投资和融资的意愿都持续低迷。2020年以来,企业部门整体上的收入和利润增速都远超预期。以工业企业为例,2021年全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上涨了19.4%和34.3%,2020和2021年两年的平均增速也都在10%以上;国有企业2021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也分别达到了18.5%和30.1%,两年的平均增速也都在10%以上。出口需求较强,PPI保持在较高的位置,部分抵消了疫情的冲击,企业部门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一般情况下,利润是企业投资的重要先行指标。随着利润的上升,企业会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但过去两年的投资都没有跟随着利润的上升而上升。2021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4.9%,过去两年平均增速仅为3.9%,投资乏力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之所以出现企业利润增长与投资下降的一定背离,主要在于预期转弱。当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信心不足,即使当期仍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和利润,企业家也会更偏向于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而不是继续增加投资。无论资金成本有多低,企业也不会主动增加负债,而是转为积极偿还已有债务,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用好政府债务资金这个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因此,需要重视企业投资意愿的低迷现象。当前经济工作尤其需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政府债务资金。地方专项债资金的运用将会聚焦到九大方面,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些方向的投资对于稳定基建投资,进而稳定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建投资长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在房地产趋势性投资下行的时候,保持基建投资稳定是尤为关键的。

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超过预期,但主要发行集中于四季度,对当年基建投资拉动作用较小。2021年地方政府全年新增限额为4.47万亿元,实际余额全年增长了4.8万亿元;其中专项债的新增限额为3.65万亿元,实际新增3.78万元,实际新增债务都超过了新增债务限额。但如果从季节上看,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极为缓慢,增幅不到1.2万亿元,仅完成了全年限额的32%,前三季度仅完成了全年限额的61%,到四季度才开始加快发行进度。由于地方专项债发行和支出的进度都较为缓慢,2021年的基建投资大幅放缓,全年仅增长了0.2%,两年平均增长了1.8%。

2022年地方专项债新增限额仍保持在3.65万亿元,从规模上看是足够的,但当前最大的困境在于将专项债与适当的投资项目连接在一起,充分发挥好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率。地方专项债不同于预算内赤字的管理办法,是以对应项目的收益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因此也不计入财政赤字。为了保证专项债的风险可控,国务院对发行和使用进行了较强的约束,提出“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核心是促进债券的发行能够直接对应于基建投资。去年财政部对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资金使用加强了绩效考核要求,部分项目无法实现稳定的现金流收益,从而无法获得审批。随着经济增速下行的挑战,符合审批条件的项目可能越来越少,加剧了地方专项债发行的困难。

重拾信心的关键不但在于货币政策的主动出击,更在于财政政策的积极作为,尤其是要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将积极的财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全球的启示

对财政政策效果和政策空间的重新认识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学界对宏观调控的重要反思。全球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学者及政策制定者都带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当采用了较长时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后,经济复苏的动力依旧缓慢时,对扩张财政的依赖性更强。西方主要国家的政府债务已经很高,但为应对危机,进一步抬升了债务规模;全球疫情以来各国政府债务再上台阶,全球面临着又一轮债务浪潮。但是,超过了10年的债务扩张过程并没有引发政府债务危机,当前发达国家政府债务普遍超过了GDP的规模,日本更是达到了GDP的2.5倍。直到今日,这些政府债务貌似仍是可持续的。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政府债务及相关的财政政策,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短期稳定的财政政策工具效果要好于货币政策工具。在危机前,大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是控制经济短期波动的主要工具。货币政策相对更为独立且具有灵活性,即使当零利率下限发生时,货币政策也拥有充足的空间来起作用。但真实的情况是货币政策效果极为有限,非常规货币政策既不能弥补零利率下限带来的损失,也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