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重磅出台 万亿氢能市场方兴未艾
时间:2022-04-04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业界期盼已久的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文件终于落地。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氢能自2019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氢能产业发展热度不减,特别是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绿氢更是成为我国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光大证券研报指出,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氢能供应端市场规模达1.3万亿元,制氢端市场规模可观,氢能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规划》对我国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规划》科学分析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氢能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多元应用、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规划,为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仍处于发展初期

目前我国多地与氢能相关的规划已经陆续出台,中国石化等企业也将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规划》此时出台无疑为氢能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2021年,《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均对氢能产业发展作出明确部署。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多地与氢能相关的规划已经陆续出台,中国石化等企业也将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规划》此时出台无疑为氢能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观察当前的能源格局不难发现,全球能源供给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进入2022年以来,特别是在乌克兰局势影响下,国际油价震荡,能源安全再次受到关注。虽然当前化石能源仍然在能源供给中占据主力位置,但在中国碳中和目标确立的背景下,发展多能互补的格局已是大势所趋。

《规划》中提到,从国际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从国内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同时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

对此,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上明表示,据行业机构统计,我国多地纷纷制定氢能产业相关规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布局建设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推动燃料电池车辆等氢能多元化应用。在氢能产业萌动之际,《规划》的出台符合业界期盼,为氢能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将进一步彰显氢能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重要载体、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重要抓手、推动工业低碳转型关键介质的地位,对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中提到,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规划》中对氢能的定位基本符合市场的预期。“《规划》对氢能在我国能源领域的定位基本符合当前氢能的发展现状。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仍处于发展初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一段距离。”一位氢能领域从业者说道。

绿氢是未来?

实际上,在《规划》出台前,业内对氢能的未来发展已有所预判。“氢电融合是氢能未来发展的方向。能源未来发展的核心是绿色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氢能,在这个过程中,与能源的连接一定是绿氢。”业内人士说道。

中国石化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尹兆林表示,在“双碳目标”之风的吹动下,氢能发展方兴未艾。

在3月23日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提到,据有关市场机构统计,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氢气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约为3300万吨/年,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比近八成,氯碱、焦炉煤气、丙烷脱氢等工业副产氢占比约两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还很小。这两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虽然体量不大,但发展态势较为积极。

“根据氢的来源划分将氢气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蓝氢是指工业副产氢气或经过碳捕捉过程的氢气,灰氢是化石能源制氢,这两方面同化石能源密不可分,从能源战略层面来看,是没有办法连接绿色发展的。”业内人士表示。

实际上,在《规划》出台前,业内对氢能的未来发展已有所预判。“氢电融合是氢能未来发展的方向。能源未来发展的核心是绿色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氢能,在这个过程中,与能源的连接一定是绿氢。”业内人士说道。

《规划》中明确指出,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以绿色低碳为方针,加强氢能的绿色供应,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深挖跨界应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