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通胀控风险 更加重视消费增长
时间:2022-04-06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网字号:T  T

近期中央和各部委密集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及时回应市场热点。稳定市场预期的系列举措引发市场关注。

对于政策如何进一步稳增长、稳市场、提振信心,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宏观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就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提振消费、稳定平台企业预期、防范金融风险等市场颇为关心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宏观政策要为应对

全球通胀冲击做好准备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后,人民银行、财政部、证监会、银保监会等部门相继发声,并出台落地了积极的政策举措。多位专家学者认为,当前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依然充足,特别是面对全球通胀等外部因素冲击,财政政策还可以更加积极有为,货币政策也需进一步营造出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自年初以来,财税部门与人民银行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积极助力经济“开门红”。不过,近期国际局势动荡加深了全球经济金融的不确定性,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强调,我国宏观政策要为应对全球通胀冲击做好准备。他指出,2022年世界经济将走向滞胀,而中国是大宗商品进口国,当前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使得大宗商品价格、能源价格进一步提升,未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差距或将扩大。中国需要做好政策准备来妥善应对全球通胀冲击和危机。

经济发展若想行稳致远,迈出的每一步都要稳健扎实。关于宏观经济运行,金融委专题会议要求,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认为,目前,财政政策还存在较大扩张余地。1~2月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尚低于收入增速,可以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存在发力空间。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今年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在供需互动的过程中,把主要的政策着力点放在托升经济景气并使经济运行进入合理区间的具体目标上。而房地产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必然是中国的支柱产业,若要实现健康长效发展,未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投融资调整走向宽松。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记者表示,虽然此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经有所下调,但长端利率仍然偏高,对于中长期融资特别是按揭贷款等不太友好。可以考虑适度调降中长端利率水平,让利率期限结构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

“从近期的数据可以看到,实体经济对于信贷的需求疲软是掣肘宽信用的核心问题。”曾刚认为,应该更多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下功夫,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衔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由此形成正向循环。

加力需求侧管理

提振消费能力和信心

1~2月份数据表明,国内消费市场仍在平稳复苏。不过以年度来看,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未恢复到疫情之前,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速也在放缓。3月以来,全国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多发,疫情与消费表现具有强关联,预计将体现在后续公布的经济数据中。李扬表示,住户部门各类贷款增速均有不用程度下行,市场预期转弱。

必须看到,消费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也多强调当前阶段需要更加关注消费增长,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应该被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李扬认为,收入增长缓慢、债务负担重、疫情反复是拖累消费的三个主要原因。其中,收入增长缓慢与三次分配密切相关,初次分配中工资太低,如果体制性分配上不去,后面的分配不可能扭转大局。

“我国消费潜力巨大,但想要可持续地释放消费潜力,源头活水一定是有效投资提供就业和老百姓收入增长,才能形成货币购买力去实现消费行为。”贾康表示,有效投资带来的是以投资形成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是形成消费环境的大前提。在具备大前提后,还需要解除消费群体的后顾之忧。

“我仍然坚持这两年来的呼吁——给老百姓发现金促消费。”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说,比如从今年促进地方投资的3.65万亿元专项债中拿出三分之一来增加消费,平均分发给老百姓,以电子货币的形式让大家限期使用。通过消费乘数计算可知,可以带动4.5万亿元至6万亿元的消费,可以形成相当大的消费规模。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从跟踪北京、哈尔滨、香港等地发放消费券的撬动情况来看,发放消费券对于消费恢复确实作出了较大贡献。建议优先考虑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券。

加快完善法规

稳定平台企业预期

在曾刚看来,中央层面已经给出了平台经济规范与发展的明确方向,金融委专题会议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对于部分平台企业的整改已经形成了方案,并将按照方案稳妥推进整改,且有望尽快完成。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各自的计划。总体来看,政策导向是非常正面积极的。下一步企业应该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做好整改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资金等优势,依法合规发展,为稳增长发挥更多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数字财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平台公司在完善公司治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