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疫情大流行仍在蔓延,国内疫情多点频发局部爆发,全球通胀高位运行,俄乌冲突大国博弈加剧世界局势动荡,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同时,我国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上升。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国内不少论者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长持悲观看法,外媒更是对我国今年增速目标表示怀疑。
今年我国经济确实面临诸多困难,但中高速增长的潜力没有消失,拥有长期持续发展积累的雄厚综合实力,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货物贸易、外汇储备、外资流入第一大国,为应对“三重压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做出中国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关乎全局和长远,是我们看待中国经济应有的全局眼光和出发点。
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在风平浪静、轻轻松松的环境中实现的。中国经济一路走来,从来都是在艰难险阻中爬坡过坎,在危机四伏中披荆斩棘,在逆风逆水中开顶风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化危为机,迎难而上。经过数十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不是弱不禁风的小船,而是大江大海中经得起狂风恶浪的巨轮。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产业体系的广度与深度、在世界生产与贸易体系中的地位、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经济结构转型与增长动能的转换,使中国具备突破“三重压力”的强大潜能。这是我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的压舱石,无惧国际环境的“乱云飞渡”。
全面、准确、科学地审视内外部环境,深刻把握中国特有优势,应对“三重压力”,中国经济仍有足够的动力,实现稳中求进,保持中高速增长。
扩大内需是根本
从需求收缩看,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速同时呈现下降趋势,部分是由于前年前低后高的基数因素,部分是由于疫情、灾情对旅游、餐饮、娱乐、航空等服务业和其它消费的冲击;还有部分原因是我国主动加大结构调整,对部分行业进行必要整顿和市场监管。这些因素总体上具有阶段性、暂时性,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中国已经确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十四五”规划,政策靠前发力,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一批重大规划项目加快实施,将显著拉动有效投资需求。同时,产业升级、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经济、乡村振兴、双碳战略与新能源革命,也带来新的投资需求,既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有利于当前弥补需求收缩短板。
还要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正在实现快速转换。中国经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新一代通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能迎难而上,。
宏观政策方面,国家可用财力显著增强,有足够能力支撑更加精准的积极财政政策,大力实施减税降费,直达基层,为小微企业纾困降负;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扩大就业,消除群众后顾之忧,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有效激活国内消费需求。
外部需求仍强劲
所谓需求收缩,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论者判断随着世界新冠疫情逐步稳定,各国生产恢复正常,去年中国出口赖以高速增长的订单会转移到其它国家,因而出口需求会减弱。
但实际上,年初以来奥密克戎病毒的加速传播使世界疫情形势更趋复杂,新兴市场国家的生产恢复并非易事。比如3月14日,越南单日新增病例破16万例,工业生产陷于瘫痪。同时,俄乌冲突发生后,全球产业链面临冲击及部分断裂,加剧全球生产恢复的难度。中国虽然出现疫情多地散发、频发和局部爆发,但对比全世界情况仍是疫情控制最好的。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齐全完整的产业链,同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是全世界供应链最稳定、可靠和不可替代的支撑。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加剧了美欧与俄罗斯的战略对抗,国际风云变幻对我国既有不确定的不利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全球产业链更加需要中国这个稳定因素。由于美欧对俄制裁,美欧与俄罗斯的贸易遭遇断崖式冲击。在这种形势下,中俄、中欧以及RECP内部的贸易都将扩大。中国继续深化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大循环,中国作为世界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加上中国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的优势,仍将是世界需求绕不开的供应来源。
今年以来,中国出口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同时欧洲超越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俄贸易在去年历史新高基础上增速达到38.5%,就是明显的例证,表明世界对中国的需求将持续有增无减。可以预期,今年外部需求依然强劲,中国出口仍将保持较高增速。
科技断供不足惧
从供给冲击看,主要来自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实施单方面短供,导致我国高端芯片和某些关键技术的供应受阻。去年以来美国拉拢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