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疫情扩散,多地实施封锁
最近几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已经扩散至多地。国内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从3月1日的71例攀升至3月14日的3500例(最近降至1500例),而无症状感染者从48例激增至3月29日的7000例。虽然这个数字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似乎并不高,但其攀升态势十分迅猛。最新一轮新冠疫情在3月已波及28个省份,累计报告近35000例确诊病例和55000例无症状病例,双双创下自202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时,与全球其他地区一样,本轮奥密克戎疫情导致的重症病例和死亡人数仍然很低。
为了抑制病毒传播,多地收紧了出行限制,并进行了大规模新冠核酸检测。主要措施包括暂停开放或限流密闭场所的娱乐活动、禁止堂食,许多城市将教学转移至线上。多城实施了局部封锁以进行大规模的新冠核酸检测,3月中旬深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市封锁,而上海经历了几轮局部封锁、并计划从3月28日至4月5日进行两轮交错封锁,后者影响了2500万常驻人口。吉林省多个城市正处于封锁状态,并且禁止了跨省跨市流动。此外,许多地方政府也在限制跨区域出行,包括不允许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旅客进入,或要求持有近期的核酸检测证明。3月28日国内仍有56个高风险地区和500个中风险地区,而3月仅初不到200个。我们估算中高风险地区城市占全国GDP的34%、占全国人口的26%。因此,我们将瑞银中国经济活动限制指数从春节前的2提高至本周的3,而相比之下2021年平均为1.8,2020年3月为7。
3月城市内交通和城际出行明显降低。过去两周百城交通拥堵指数大幅下降,远低于2021年和疫情前的季节性表现。其中,上海和深圳的交通拥堵指数最低点都降至接近春节期间的低水平。百度迁徙指数的城内出行强度也比前几周有所下降,而城际人口流动规模降至2020年同期水平之下。
疫苗接种率提高,但政府或将延续严格的防疫政策
防疫限制政策再次收紧。在最近一轮疫情升级之前,14个部委发文敦促地方政府避免非必要的地方封锁、无依据延长服务业场所关停时间,以减轻对线下服务行业的负面影响。然而,鉴于奥密克戎传染性太强,最近地方政府再度加强了对疫情的管控限制措施。
未来新冠防疫策略仍不明朗,或取决于疫苗接种情况和治疗方法进展。我们预计短期内政府将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通过地方性的封锁、大规模新冠检测和隔离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增病例。这些政策在过去两年中成功地将病例数量和死亡人数降至最低,在没有面临较大阻力的情况下,中国短期内不太可能放弃这些政策。朝前看,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提升和可用治疗方法增多或将推动防疫限制政策逐步放松。截至3月24日,88%的中国总人口已完全接种疫苗,其中48%的人接种了加强针。然而,对于60岁以上的人群而言,其比例分别为80%和52%,对于80岁或以上的人群分别只有48%和20%。在新冠治疗方面,中国于2月应急附条件批准了辉瑞新冠病毒治疗药物Paxlovid进口注册,并于3月将其纳入新冠治疗指南;此外该指南还包括了去年12月批准的国产中和抗体。此外,国内还有特效药和国产mRNA疫苗在进行临床试验。
微调新冠诊疗指南;防疫限制措施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鉴于奥密克戎的病例大幅增长、但症状相对轻微,中国调整了其新冠诊疗指南,对轻型病例进行集中隔离管理而不是住院治疗,从而释放更多医疗资源。此外,中国还批准使用快速抗原自我检测。尽管如此,考虑到迄今为止的防疫政策比较有效、人口基数较大、医疗保健设施相对落后,我们预计未来几个月政府将维持较严格的防疫限制政策,更多城市有可能进行封锁。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奥密克戎的快速蔓延,这些防疫政策成功地延缓了病毒传播,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尽管更长时间的防疫限制措施可能会更多地拖累经济活动、给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带来更大压力,但我们认为现阶段政府将把防疫的重要性置于增长之上。
政策或无法完全抵消疫情对经济增长的拖累
疫情令3月和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承压。3月份多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和封锁,这可能对零售和服务消费的冲击最为显著。数据显示,超过1个月的严格防疫措施导致西安(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和扬州(2021年7月至8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了30%以上,而广州(2021年6月)和厦门(2021年9月)的防疫限制更为温和、期间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了5%-10%。鉴于深圳和上海在3月的封锁时间较短,其社会消费品零售降幅或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百城交通拥堵指数和城际人员流通规模的明显下降表明3月份线下服务大幅走弱,尤其是旅游、娱乐、住宿和餐饮等。例如,3月电影票房也同比大幅下降了60%以上。
工业生产受到的影响有限,但建设活动受到一定影响。虽然深圳在3月中旬封锁7天,但10个区中有5个在封锁4天后提前解封,且据报道一些工厂通过"封闭式管理"维持部分生产,只有部分工厂完全停产。此外,企业还可能把部分生产订单转移至不受疫情管控限制的其他地区,降低了对整体生产的扰动。例如,根据瑞银科技行业研究团队,苹果产品组装商鸿海在郑州(50%以上是iPhone业务产能)和成都(PC业务的主要工厂)都拥有工厂。此外,鉴于大部分工厂已经实施了严格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