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纵论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下)
时间:2022-04-02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日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本次会议以及之后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资本市场的相关表态极大地稳定了投资者信心。

为此,上海证券报“上证圆桌”栏目推出了专家解读金融委会议精神系列访谈。本期圆桌邀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大陆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李国旺和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等四位专家,就经济稳增长和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等市场关切展开讨论。

专家们观点鲜明:我国经济面临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需要政策“组合拳”来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在美联储加息幅度符合预期且输入性通胀尚未影响到我国时,货币政策仍有一定的宽松“窗口期”;在出台重要政策时,部门间的协调沟通非常重要。

政策前置“护航”经济增长

GDP增长5.5%左右的目标是在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为实现增长目标需要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等积极协同发力。

上海证券报: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本次金融委会议明确提出,要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您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看待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李迅雷:在外部环境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面临潜在增速下行的压力。1至2月份的经济数据已经公布,各项数据略超预期,表明中国经济的韧性较好,并且政策发力前置,已经呈现出积极效果。

同时,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较大的挑战。例如,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对房地产的依赖度较高,但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一定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今年GDP增长目标为5.5%左右,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加大基建投资力度,还要让房地产投资增速不要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并且还要降低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度,总体来看挑战的难度较大。与此同时,如果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转型带来的行业机会非常多。比如,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节能储能、环保、电子、先进制造等行业的增长会进一步提速。预期上半年中国经济将比去年下半年有明显起色。

温彬: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就外部而言,俄乌局势给全球经济走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持续推升全球通胀,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始实质性收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就内部而言,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处于攻坚阶段,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GDP增长5.5%左右的目标是在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为实现增长目标需要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等积极协同发力。我们看到,今年前两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出现了改善迹象,但有效需求仍需要进一步提振。本次金融委会议明确要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彰显了稳增长的决心。我国经济基础牢、韧性强,随着政策的协同发力,经济有望持续向好,增速预计将触底回升。

李国旺:鉴于疫情反弹、地缘军事冲突和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冲击,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既要发挥市场的力量,也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到位。一旦经济复苏的势头逐步形成,即使经济在3月份受疫情等不利影响出现波动,但随着供求关系逐步平衡,市场正向预期不断提升,上半年经济运行积极向上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滕泰: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内循环方面的挑战,也就是如何扩大内需,尤其是如何保持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可持续性。在居民收入没有明显增长、边际消费倾向有所递减的情况下,我们预期,全年的居民消费实际增速在3%左右。在投资方面,从预算来看,基建投资是有一定的规模扩张,但投资增速的可持续性也值得高度重视。总体来看,2022年出口增速虽然会有所回落,但是出口整体上可能还不是主要问题。综合来看,要实现全年5.5%左右的目标,还有赖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各方政策的发力和配合。

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窗口期”

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加大稳健力度,但适度宽松还是有空间的,即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的适度增长,但不会搞大水漫灌。今年降准降息的空间仍在,只是空间有限。

上海证券报:本次金融委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即将实质收紧的背景下,如何判断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走向?

李迅雷:货币政策仍会保持稳健的基调。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美国加息和缩表的背景下,全球外汇可能会流向美国,因此此时降息,不利于国内的外资增加;二是从通胀的角度看,美国目前正处在高通胀阶段,而高通胀与货币超发及财政赤字大幅提高有关。中国今年的财政预算支出增速与2020年相当,说明财政政策已经很积极了,如果货币政策再宽松,则可能导致通胀和房价上涨。三是当前全球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供给不足,是供不应求导致的结果。如果货币过度宽松,则容易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出现信用扩张,不利于抑制通胀。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从供给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