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安全化和服务化等方面转型,转型投资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工期短、见效快等突出特点,是制造业投资的核心支撑。链长制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产业政策组织形式,助力加快全产业链转型,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我们提示,供给短缺和企业转型是制造业投资的两条主线,对应于强链补链与工业基础再造,预计2022年制造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力量,全年增速可达11.1%。
增长模式转型、新旧动能切换,决定企业转型成为主导方向
经济增长模式与产业结构变化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本质上是增量扩张,借助加杠杆及规模化的方式实现高增速,城镇化加速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借助人口红利(数量及结构红利)的规模化优势促进出口发力,借助全球市场实现中国制造的规模化扩张,政府、居民、企业的债务扩张带动了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在加杠杆和高周转方式下维持高投资增速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粗犷式增长模式的副作用是显著的,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了增长模式转型、新旧动能切换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十四五”规划更是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坚定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改革开放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由此带来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优化要求,进而决定了转型升级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企业转型投资需求将显著提升。
如何看待企业转型的趋势和路径?
企业转型是企业为更好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关键技术、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业务结构、营销渠道等方面所采取的根本性变革,最终目的在于提质增效。我们判断,十四五期间我国企业转型将表现为三大特征。一是传统制造业逐步向清洁和电力“双替代”的政策要求方向发展。二是企业实现全面体系再造,开展技术改造投资。三是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逐步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支撑。
从理论上看,企业转型路径有两条。第一种是在自己现有产业领域跟随着全球产业发展前沿不断升级向前,做大做强主业。第二种是跨行业转型路径,也就是多元化发展。多元化也存在相关的多元化或者不相关多元化,或者是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跨行业发展,多元化是一种难度比较高的发展战略。
最典型的案例是企业转型投资光伏产业。一方面,五大发电集团均押注光伏,加码新能源是既定的转型方向。此外,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计划加大对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诸多与光伏产业链无关的企业都相继切换到光伏赛道,包括家电、纺服鞋帽、饲料、食品加工,文具、皮革、造纸等,主要分布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究其原因,光伏行业整体进入门槛不高,而光伏产业较高的毛利率。而传统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利润空间大幅压缩,许多企业通过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突破3亿千瓦。我们预计,2022年会有更多市场主体紧抓全球双碳目标下能源变革带来的光伏产业机遇,通过跨界光伏产业实现业务转型。
双碳远景发展目标催化企业转型
“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带动一系列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制造业的低碳化、绿色化、清洁化发展。企业转型的重点在于传统产业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采用新能源等多种方式不断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我们倾向于,战略性看好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价值。“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重点攻克减排增汇的工艺和装备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和工艺流程结构,加快设备和工艺更新换代。同时,企业布局低碳前沿技术,带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试制改进、产业应用等创新投资。
社会资本运作视角看企业投资行为
企业投资是匹配于终端需求而对供给端进行的一种调节,目的是维持生产经营、扩大生产规模、拓展新发展方向、提升技术水平以更好地利用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多个方面,不同的投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投资。由于企业投资往往基于多种考虑并非基于单一目的,我们借助社会资本运作帮助我们理解企业不同的投资分类,社会资本运作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首先,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驱动的是企业的经营性投资,企业为保持一定规模的资本存量,需要新增投资用于递补当期的折旧、摊销等损耗,从而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比如某种设备一年折旧到期,则每年都要购买新设备。
第二,扩大再生产可以分为两类,1)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或拓展新方向,前者可以理解为企业扩大规模进行的投资,后者则是布局新方向需要进行的新增投资,以煤炭企业为例,前者是从小煤企扩大投资变成大煤企,后者则是指煤企有可能拓展新投资方向,布局与煤炭完全无关的新能源业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