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本土疫情反弹对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稳增长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受国内多地疫情散发和地缘政治冲突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放缓。国家统计局3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一季度例会,均释放出稳增长的强烈信号。业内分析,下一阶段宏观政策要加大力度支持稳增长。财政政策尽早发挥减税降费的效果,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货币政策发挥好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采取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产需两端同步走低
受奥密克戎变异株影响,3月以来国内新冠确诊病例大幅上升,而且本轮疫情反弹波及上海、深圳等制造业和外贸重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认为,3月份PMI指数出现明显下降,且落到荣枯线以下,与历史数据一般特点比较差异很大。综合经济恢复各方面情况,可以认为,普遍的散发疫情是主要原因。应抓紧提高疫情防控精准度,切实减少散发疫情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确保稳增长、稳大局不受冲击。
受疫情影响,局部地区部分企业临时减产停产,波及上下游相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同时,近期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一些企业出口订单减少或被取消,制造业生产活动和市场需求有所减弱。
3月份,我国制造业供应链运行受阻,导致供给冲击压力增加。生产指数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至49.5%,在连续4个月运行在50%以上后落入收缩区间,生产经营活动增速有所放缓。
需求方面,新订单指数较上月明显下降1.9个百分点至48.8%,在短暂回升至50%以上后再次回落至收缩区间。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2%,较上月明显下降1.8个百分点,结束了两连升走势。
从行业情况看,纺织、服装服饰、通用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降至45.0%以下低位,行业供需两弱;而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两个指数均高于临界点,产需保持扩张态势。
高技术制造业保持了较强的发展韧性。3月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0.4%,虽比上月有所回落,但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从企业用工和市场预期看,高技术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2.0%和57.8%,高于制造业总体3.4和2.1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继续看好。
企业成本快速上升
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我国制造业相关原材料价格也快速上涨,购进价格指数较上月上升6.1个百分点至66.1%的高位,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保持在60%以上。
张立群分析,价格类指数继续明显提高,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占比超过62%,表明市场供求关系继续绷紧,产业链供应链的瓶颈趋于明显。要精心做好保供稳价相关工作,更多发挥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充分释放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潜力,确保重要生产资料供给安全和价格稳定。
此外,部分调查企业反映,受本轮疫情影响,人员到岗不足,物流运输不畅,交货周期延长。3月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6.5%,低于上月1.7个百分点,是2020年3月份以来的低点,制造业供应链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表示,受疫情多点散发影响,国内物流面临成本上升和通畅程度下降等问题,同时地缘政治对进出口物流也有较大影响,如中欧班列存在开行数量减少或改道运行压力。企业调查显示,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上升7.5个百分点至43%,为近10年以来最高水平。
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仍在持续,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尚未得到实质性缓和,企业预期有所转弱,采购量也有所收缩,采购量指数较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至48.7%。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较上月下降3个百分点至55.7%,但相比2021年四季度均值53.9%,当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仍处于较好水平,企业预期整体保持相对乐观。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强调,尽管我国经济总体景气水平有所回落,但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和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5.7%和54.6%,继续保持在景气区间,多数企业对市场发展仍有信心。
稳增长政策有望加码
业内认为,随着稳增长政策的进一步落地,制造业景气度有望重返荣枯线以上,但需要关注疫情反复以及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对生产端的影响。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表示,预计未来几个月PMI将大概率重回50%荣枯线上方,工业生产将环比向好。政策力度靠前的效果正在显现,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措施落地后,基建投资回升速度有望加快,拉动工业生产。能源供应等供给冲击对制造业生产的约束有望趋稳。尽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将下降,但有望逐步趋稳,对工业生产影响趋缓。
近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部署出台一系列措施,从减税降费、减免房租,到补贴防疫支出、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支持企业扩大投资,一揽子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