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当农历新年及信贷「开门红」两大效应消退,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动力如何?先行指标3月官方制造业PMI直落荣枯线以下报49.5(预期:49.9),加上本土疫情、地缘冲突,似预示前景荆棘密布。如何应对?国务院、央妈分别喊出「稳定经济的政策早出快出」、「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价格指数续升,显不祥之兆*
中国首2月经济数据亮瞎双眼,3月会否如坊间预期所指「全面恶化」?看看国家统计局周四(31日)揭盅的先行指标或有线索。
3月制造业PMI时隔4个月再失守临界点,生产、新订单等5大分类指数全数尽墨;更不祥的兆头则是,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双双续升至5个月最高,中国愈见难在全球走向滞胀之际独善其身,中小企经营压力百上加斤。此外,本土疫情几何式上升,拖累服务业景气水平明显回落,铁路╱航空、餐饮、住宿更首当其冲,商务活动指数重挫逾20个百分点。
对此,最新国务院常务会议疾呼,「稳定经济的政策早出快出,不出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的措施,制定应对可能遇到更大不确定性的预案」;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公报亦高喊,「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强化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
*隐性债务、居民杠杆添掣肘*
「早出快出」、「提振信心」,意味稳增长出招加力已刻不容缓,但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地产销售急冻、房企违约频发,近期的国常会却对「房地产」三字只字不提,人行一季度例会公报有关房地产的表述亦相比去年四季度只字未改。相比各地因城施策松绑出招不断,最高层的取态可谓安静得出奇,何解?
会否如2014年「930」一锤定音救市的最大不确定性有二,一是房企的隐性债务,二是居民的加杠杆能力。对于前者,包括私募债、信托贷款等隐性债务的黑洞有多大,将决定今次信贷危机的程度有多深,而近期罗宾咸永道等国际大行纷纷辞任内房审计师,以及逾十家开发商宣布延迟发布年报,更令摸底扑朔迷离。
对于后者,去年底个人住房贷款馀额高达38.32万亿元,居民部门杠杆率62.2%,惠誉就警告,如按揭松绑的措施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延伸至一线市场,可能给居民杠杆水平以及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潜在风险。
如此看,咬定全年增长目标,当局不乏「基建保底」、「退税输血」两大利器,但如何确保风高浪急的房地产软著陆,仍费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