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已过去50年,但人们对其崩溃的根源依然存在很大争议,甚至依然有人认为将出现以黄金和其他大宗商品作为支撑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然而,恰恰是固守金本位制,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崩溃的根本原因。
信用货币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实物货币对货币供应的束缚,使货币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理论上更有利于保持货币总量与财富价值的基本对应,维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充分发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本质功能,推动货币金融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可以说,没有信用货币的出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根本无法达到今天的水平。
可以肯定,未来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以及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将深刻变革,但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3.0”却不可能实现,国际货币体系再也不可能倒退回以黄金或其他任何物品作为本位制的体系。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有与之配套的全球一体化治理体系。在没有实现全球一体化治理的情况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只能在国家或区域主权货币基础上推进。
近日,俄乌局势紧张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力度空前的制裁,包括冻结在这些国家的俄央行官方储备资产、实体或个人的私有资产,甚至将俄罗斯部分银行“踢出”SWIFT系统。由此,不少人认为,这将导致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发生重大变革,推动新兴市场脱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瑞士信贷集团利率策略师ZoltanPozsar更是发布公告认为,基于黄金支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Ⅰ前期已被基于内部货币(美国国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Ⅱ所取代,但在俄罗斯的外汇储备被冻结后,布雷顿森林体系Ⅱ的基础就崩塌了,接下来将转化为基于外部货币(黄金和大宗商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Ⅲ,全球货币体系将与从前大不相同。这一说法得到广泛传播、产生了很大共鸣。
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真的会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Ⅲ或3.0”吗?
这可能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与本质
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质上仍是坚持“金本位制”,只是将国家货币的金本位制上升到国际货币体系,并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国际维稳机制,在实质上并未实现货币体系根本性突破。
二战爆发后,参战各方巨大的战争消耗以及相互之间的经济封锁与资产扣压,造成这些国家出现严重通胀、本币汇率波动剧烈。原本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陷入瘫痪,严重影响了国际经贸往来。其中,美国依托其独一无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远离战火的地理位置,吸引大量国际资本、产能和人才流入,推动其对外贸易高速发展,黄金储备急速增长。但是,大量的黄金交割不仅成本高、效率差,而且进一步加剧贸易失衡下的黄金失衡,引发更加深刻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亟须建立和完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正因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二战尚未结束的1944年7月,44个主要国际贸易国在远离战火的美国布雷顿森林度假区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并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确定美元与黄金固定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相对固定挂钩,并且相应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分别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支持以保障汇率体系的稳定,以及提供长期信贷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由此形成了国际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极大地解决了国际经贸往来中货币汇率严重不稳定,以及黄金支付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在推动国际经贸往来加快发展等方面,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一体系本质上仍是坚持“金本位制”,只是将国家货币的金本位制上升到国际货币体系,并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国际维稳机制,在实质上并未实现货币体系根本性突破。
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崩溃的根源
实物货币之所以必然转化成为信用货币,是因为实物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可交易的社会财富,由其作为货币将导致严重的货币短缺即通货紧缩。
二战结束后,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国家用于外汇储备,客观上要求美元扩大投放规模。与此同时,一方面,美国为建立同盟阵营对抗前苏联大规模对外提供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加快恢复生产和对外贸易,使美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另一方面,美国又先后发动对外战争,国家开支迅猛增加,美元投放随之加速扩张。多重原因共同推动美元的发行总量快速超越黄金储备。进入上世纪60年代,美元兑黄金的承诺受到国际社会严重质疑,一些国家纷纷挤提黄金,对美国形成巨大压力。到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终止美元兑黄金的国际承诺,运行了25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崩溃。
时至今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已过去50年,但人们对其崩溃的根源依然存在很大争议,甚至依然有人认为将出现以黄金和其他大宗商品作为支撑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然而,恰恰是固守金本位制,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崩溃的根本原因。
纵观世界货币发展史,货币经历了从自然实物货币发展到规制化金属货币,再发展到金属本位制纸币,最终进一步发展到彻底脱离实物,成为受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的信用货币的历程。从表面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