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进入高成本时代
时间:2022-03-3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疫情带来的全球通货膨胀

给学界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冠大流行带来的大停滞和随之而来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给宏观经济学界提出了强烈的挑战。一方面,按照以往所有宏观预测模型和方法,都没有预测到当前的通胀形势。人大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报告指出,这次全球通胀特别是欧美通胀、发达国家通胀基本具有超预期性,超越了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前期所有的宏观模型所做的价格预测。从传统的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看,经济增长、失业与通胀间的关系明显发生了很大的偏差,即使在短期,失业与通货膨胀率也不处于同一条曲线下。这里就暗含了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的推论——疫情冲击产生了强烈的结构性冲击和预期性的大调整。因此专家预测出现群体性偏误,这使得我们需要对传统理论进行思考。

另一方面,如何解决这种预测失误,如何探究当前通胀的形势和根源,学界没有共识,分歧很大。目前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拉加德依然非常强调当前通胀冲击具有暂时性,但鲍威尔已经开始改口。更为重要的是,克鲁格曼与斯蒂格利兹之间的大争论,以及欧洲学者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学者间的大争论。这种争论表现为:当前通胀带来的冲击是否是短期性的?疫情是核心原因还是过量的刺激政策是核心原因?疫情之后通货膨胀的基本模式就会回归到过去的常态?是当前冲击会不会由结构性的冲击转换成非结构性冲击,特别是在预期上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两年对于通胀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在于,大家对于预期性通货膨胀进行了异质性的构造,这种构造发生了很奇特的现象——不同行为主体的预期是不一样的,不同行为主体对于总体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是不一样。最近的实验表明,专业经济学家所预测当前全球通货膨胀在3.7%左右,但是对于几千名企业家的抽样调查得出的全球通胀预期是4.1%,对于普通居民调查得出的通胀预期是4.7%。最后发现,专家测得最不准,老百姓测得最准。这里面凸显了几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不同行为主体对于通胀预期的作用方式是什么?以及在整个通胀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

在传统时期,专家的通胀预期很重要,比如美联储的点阵图是由宏观经济学专家们所做出的对于未来的预测和对于利率的判断。通过对各个央行高级经济学家的预测统计发现,他们有系统性偏误,但最新发现老百姓的预测和预期很准,最准的是妇女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原因是妇女同志经常要做家务,经常进行购物,她们对很多经常购买的物品的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并且对这些物品的变化也非常关注。因此经济学家们在疑惑,为什么常态下专家的作用很大,非常态下居民作用很大,很多团队也在研究这个很有趣的问题。这个有趣的问题引发的就是平时大家按照货币政策规则,制定货币政策的人当然大概对通胀能够看得清楚,也不用做预测,因为世界就是按照常规在运转。在非常规的时候,很多专家还在墨守成规、刻舟求剑,导致认识不清。但是居民特别是进行日常生活购买的这些居民,他们要生活,他们的感受最为真切。另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叫做“通胀自我实现机制”。通俗讲就是,人们认为要通胀了,就有可能真的来通胀了。根据这个理论,如果让老百姓天天感受到通胀的压力,媒体天天宣扬通胀的状况,有可能世界真的就会迎来通胀。因此一些专家建议央行应该跟老百姓进行更好的沟通,说服他们相信通胀不会变。这个研究成果很可能把传统经济学中“预期”这个黑匣子打开,透视清楚通胀预期发生结构性变化的规律。

当然,在非常时期需要有非常智慧,而不是让历史告诉未来的规则化的延续。因此在解决未来两个变局加速期、关键期的很多问题时,可能需要一些创新型的智慧,对于世界通胀的这种认识也可能处于一个知识更新、预测范式革命的阶段。至少在这样一种变局阶段、大时代阶段,我们需要有更好的研究和专业的态度才能够看得清未来。

当前通货膨胀的历史相似性

与全球进入高成本时代

现在美国7.9%的物价水平,欧元区5.8%的物价水平,都是创了近三十年的新高。历史的轮回会不会重现?我们经常说历史虽然会重现,但穿的是不一样的衣服,踏着不同的旋律,遵循不同的逻辑。

这一轮俄乌战争导致的大宗商品的变化,与当年中东战争导致的能源危机、以及70年代、80年代初的发达国家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好像有相似之处。

这里面我想谈,从表象来看,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的社会大停摆是这次通胀发生的核心诱因,也是一个表象特征。这个表象特征来源于新冠疫情冲击产生的供需两端的不平衡,与常态状况下完全不一样。社会全面停摆后,供给和需求出现了深度下滑,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在进行天量救助,采取非常规政策。这些非常规的政策,比如像欧美大量非常规政策给予到家庭、中小企业,从而使很多家庭的收入没有减少,从而导致美国在2020、2021年整体消费没有下降,这是所有国家中很难见到的一点。美国的消费还在持续增长,但供给出现断裂,如果疫情得到全面控制,需求就会井喷式出现,被疫情抑制的各种需求会大幅爆发。但由于供给瓶颈、地缘政治和各种劳动力市场的变异,供需两端恢复的速度完全不匹配,从而导致目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