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平方公里超过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平方公里GDP达15亿元,平均每天有超过120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长出了华为、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等一批科技巨头……深圳用发展定义了“速度”。从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到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再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每一个角色都把深圳推到“聚光灯”下,每一步发展足迹都受到外界的极大关注。但2021年深圳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一边是GDP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另一边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在多个维度的对比中均排名靠后,从而再次引发外界对深圳经济减速的讨论。
如何看待深圳经济增速下滑?分析发现,近年来许多重要支柱产业遭遇供给冲击、房价高企导致运营成本过高、企业外迁引发的产业空心化等担忧,或许是症结所在。但产业有周期,经济有波动。建市40多年来,深圳遭遇多次波折,引发过多轮讨论,忧患意识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当中。回溯其发展历程,深圳始终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尽管困难、挑战层出不穷,但深圳以“闯”与“创”的精神,一直在披荆斩棘一路前行。面对目前的压力和挑战,只要继续坚持敢为人先,以改革释放动能,以创新驱动发展,以金融赋能创新,以新产业打造新引擎,我们深信,这座创造无数奇迹的城市未来依然可期。
迈入2022年,各地区2021年经济运行数据相继出炉。
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达30664.85亿元,同比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9%,这是深圳过去一年的成绩单。
然而,就增速而言,深圳却在内地GDP十强城市中“垫底”,并且是唯一跌破“7%”的城市;四大一线城市中,北上广均超过8%。更值得担心的是,6.7%的GDP增速远低于全国8.1%的水平。可查数据显示,这是深圳建市以来第二次增速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上一次还要回溯至1986年。
重要支柱产业遭遇供给冲击
仔细审视深圳的这份经济成绩单。深圳3万亿GDP中,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59亿元,同比增长5.1%,两年平均增长0.9%,考虑到低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338.59亿元,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299.67亿元,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5.8%。第二产业增速明显低于第三产业。
另外,2021年全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这一表现同样在国内GDP十强城市中垫底;两年平均增长3.3%,不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武汉。
十强城市中,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31%的同比增速居于首位,上海、重庆、武汉等城市增速均超过10%,同属于外向型经济的“邻居”——广州,2021年度增速为7.8%,两年平均增速为5.1%。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深圳两项数据约是全国整体水平的一半。
可见,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拖累深圳GDP增速的主要原因。而工业减速则指向了深圳的第一大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计通设备制造业”)。
目前,深圳拥有37个工业大类。从构成来看,计通设备制造业是支撑整个深圳工业的主导产业,也是深圳的第一大产业。
《深圳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构成中,计通设备制造业占比高达61.4%。粗略计算,计通设备制造业贡献了深圳近23%的GDP。深圳的工业结构呈现单个行业明显独大的现象。
可查数据显示,2021年1~5月,深圳计通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两年平均增长1.8%。自2021年6月开始,该行业的数据连续9个月“缺席”。
若将时间回拨,可以看到,该行业的增速曾经远高于当年的GDP增速。深圳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深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维持着10%左右的高增长态势,其中2018年同比增速高达14%。
到了2019年,该行业增速骤降至5.5%。2020年1~11月,行业增加值增长1.6%。
相似的波动从A股深圳上市公司也能得到印证。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深圳共有372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属于计通设备制造业的有112家,占比约30%。前述112家上市公司2017年、2018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8%、17%,而2019年和2020年增速分别降至9%和10%。2021年前三季度,112家公司经营状况有所回升,共实现营业收入8973.48亿元,同比增长14%,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占2020年全年的76.87%。
在深圳整个计通设备制造业,华为、中兴通讯、工业富联等巨头对行业影响巨大。其中,中兴通讯和工业富联就贡献了行业上市公司接近一半的营收。而华为2018年至2020年的营收体量相当于前述112家上市公司3/4左右的规模。
近年来,当华为、中兴通讯、工业富联受制于各种复杂因素先后出现下滑时,整个产业都受到明显的影响。
若将该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华为纳入,增速下滑的趋势更加明显:2018年至2020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8%、13%、7%。
所以,当计通设备制造业放缓脚步,深圳经济运行也明显受到拖累。
深圳支柱产业的冷暖,呼应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准把脉:“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