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018年和2021年之后,第三份着眼于乡村振兴的中央一号文件。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底线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到了新高度。我们认为,2022年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可能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粮食自给率已降至约八成,即有近两成的粮食需要进口。2008年到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从5.3亿吨提高到6.8亿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9%。同期,中国粮食进口数量从4131万吨提高到1.65亿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1.2%。中国粮食出口规模较小,2019年是高点,但也只有434万吨。如果用粮食产量/(粮食产量+粮食进口量-粮食出口量)来衡量粮食自给率,中国粮食自给率从2008年的93.4%,逐步下降到2021年的80.9%。而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要“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供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
第二,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国较为集中,地缘政治事件和逆全球化趋势可能会加剧中国粮食进口的供应风险。根据海关总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2020年中国玉米、小麦和稻谷的进口来源国中,份额前三的国家或地区占比合计分别为96.5%、75.6%、73.6%,高度集中。乌克兰是中国最大的玉米进口来源国,2020年占比达55.7%,俄乌冲突对乌克兰的玉米种植预计有较大冲击。美国是中国玉米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小麦的第三大进口来源国,2020年占比分别为38.4%和19.7%。中美经贸关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意味着中国有必要加大国产粮的替代。中国稻谷主要从马来西亚、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进口,受地缘政治事件和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但进口来源高度集中的问题仍需警惕。
第三,国际粮价上涨,增加中国进口成本。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为748亿美元,占总进口的2.8%。海关总署公布了谷物的进口价格指数同比,最新的是2021年12月的14.8%,尽管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而2021年全年同比达11.1%。从历史数据看,中国谷物进口价格指数同比略微滞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谷物价格指数同比。地缘政治事件冲击下,今年2月谷物价格指数同比回升,预计3月将进一步上行,这会增加中国粮食的进口成本。从控制成本和平抑物价波动的角度看,也有必要“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做了一系列部署:
一是,继续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中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此外还增加了“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新提法。
在具体部署上,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强化了考核责任。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在耕地用途管理方面,强化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二是,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2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别累计建成10亿亩、10.75亿亩和12亿亩高标准农田(从2011年开始计算)。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以完成2022年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阶段性任务。
三是,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中的归类落实不同要求。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分别有13个、7个和11个省市自治区。1978年到2020年,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例逐步提升,主销区的产量占比逐步下降,而产销平衡区的占比基本稳定,2020年三者占比分别为78.6%、4.3%和17.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三大区域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
四是,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与工业、服务业相比,农业产出相对偏低。202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现价最终产出(第一产业现价GDP/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4.4万元,分别只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24.7%、17.2%。通过一系列举措合理保障、提高农民的种粮收益,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根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首先是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2021年2月,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为128元/50公斤,这比2014年2月~2017年1月的最低收购价138元/50公斤低了7.2%。2018年11月到现在,白小麦的最低收购价都是112元/50公斤,虽然纵向来看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这几年没变。与最低收购价不变甚至降低相对的,则是种子、农资和人力等成本的上升。因此,确有必要适当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
其次,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根据《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