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推动原创性基础研究的发展,有利于整合创新资源,汇聚科技人才,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
过去一年多来,国内各地争相建设科学城。
2021年年初,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全面启动东湖科学城建设,提出力争当年实现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
福建省提出,以建设福厦泉科学城为核心,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推动沿福厦泉轴线打造科技创新走廊,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成渝在2021年12月签署《西部(重庆)科学城管委会、西部(成都)科学城管委会共同助推西部科学城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两地将发挥创新平台优势和引领示范作用,建设我国科技创新“第四极”。
更“资深”的张江科学城,在过去一年迎来了扩容。上海市发布的《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对张江科学城总体空间进行优化调整,规划面积由95平方公里扩大至约220平方公里。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分析人士看来,各地掀起科学城建设的高潮,从全国层面来看,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而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推动原创性基础研究的发展,有利于整合创新资源,汇聚科技人才,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
更强调“科学”和“原始创新”
与科技园、高新区等不太一样的是,科学城更加强调原创性的科学理论研究发展,以及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基础的原始创新能力。
各地的科学城规划或定位,几乎都将科学、原始创新放在了首位。
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张江高科技园区,2017年8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
据公开报道,张江科学城曾考虑过“科技城”的名字。上海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唐石青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从城市建设形态看,“科技城”和“科学城”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前者一定程度上是强调高科技产业集聚为主题,其原创性和基础性的东西还是外面来的,而后者则要有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这些是内生的、原创的和向外辐射为主的。
北京正在规划建设的“三城一区”,“三城”分别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定位也都指向了原始创新、领先技术创新等。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关村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力争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聚力建设“百年科学城”;位于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秉承“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理念,加快打造全球领先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表示,与世界先进经济体相比,我国基础研究相对不足,未来北京“三城一区”建设成果显现,将持续引领北京甚至全国原创性基础研究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也正在打造光明科学城,官方提出了五大定位: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
相比于上海、北京,深圳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实力相对薄弱,深圳各界也因此对光明科学城充满了期待。
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曾指出,深圳最缺少的是能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创新,而这种创新应该来自于基础研究。未来光明科学城将承担起这个责任。
截至当前,全国共批复了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为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光明科学城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可谓处在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事实上,多地都曾提出争创下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而打造科学城,正是一项重要的筹码。湖北省就曾明确提出,支持东湖高新区围绕创建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起点规划建设东湖科学城。
如何评价科学城?
以“科学”作为核心的科学城,将大科学装置、高校、研究所等作为了首要布局的重点。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中,9大大科学装置名单首次对外公布,规划还提出至2035年建成2到3家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西部(成都)科学城分为“一核四区”功能布局,“一核”的定位为西部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汇集区。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规划方案中,大学城片区被划入了科学城范围。
深圳社科院巡视员陈少兵长期跟踪国际上的科学城发展,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有的科学城所在城市,本身已经有很强的科技实力,通过将科技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