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能源化成为强变量
时间:2022-03-28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产业政策“先立后破”能够逆转企业因能耗强度考核限制而造成的投资收缩。同时,更大的预期差在于经营困难的中下游行业内生式新能源化转型带动的资本开支,产业新能源化是经济强变量、快变量。碳中和碳达峰的远景发展目标,不仅确立了新能源产业链的主导地位,更是通过生产要素切换的方式驱动了全面工业体系再造。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优化能耗强度考核的频次和弹性用能管理,强调“指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同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有利于煤电、化工、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恢复性增长。预计2022年制造业投资是经济的引擎,全年增速将达到11.1%。

再次提示“新能源+”是重大预期差

我们于2021年11月20日报告《从新能源到“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一》中首次提出“新能源+”,即产业新能源化。我们再次提示,“新能源+”是指新能源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促使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全产业链新能源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形成以新能源为能耗根基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最终将深入至经济社会的各领域,但在短期内,大概率将以工业再造相关领域为主导,建筑业及部分第三产业为辅。除新能源产业以外,以电子、化工、机械、建筑等为代表的,尚未被充分认识到的“新能源+”领域将蕴含重大预期差。(更多行业深度请参阅浙商总量及行业的“新能源+”系列报告)

从制造业转型发展看,传统周期性产业转型从事光伏产业是一个可选项。概括地看,光伏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硅料和硅片;中游的电池和组件以及下游的光伏发电系统,这些属于光伏产业的主产业链,此外还有包括逆变器、玻璃、胶膜在内的辅产业链。在产业链中,光伏组件制造由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等特点吸引了大批生产企业,是光伏产业链中发展最快的环节之一,主要厂家的产品都通过了相关国际认证。在制造业切换主营业务赛道的过程中,势必带来增量的机器、厂房、设备开支,形成更多的实物固定资本。

我们认为,产业新能源化和产业智能化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两条重要主线,其中产业新能源化是快变量,产业智能化是慢变量。2022年在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且稳增长诉求强烈的背景下,产业新能源化将促使制造业投资成为超过基建、地产的稳增长强变量。产业新能源化不仅仅带来制造业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投资,更应注意为适应能源结构新能源转型所带来的跨产业投资,例如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参与新能源生产、传统制造业切入新能源产业链的新赛道带来的制造业投资。

链长制工作进一步强化产业新能源化对强链补链的重要贡献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及其产业链发展,其核心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解决制造业中上游供给短缺和卡脖子问题,加快新能源、特别是能源储运转化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做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接续引进产业带动型、环境友好型、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

“链长制”工作围绕理清产业发展现状、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扶优培强链主企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强化产业链招商、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强化产业要素支持、加快园区载体建设等方面,制定“两图两库”(即产业链全景图谱、产业链招商图谱,重点企业库、重点项目库),积极开展企业扶持培育、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并制定相应工作目标清单、项目问题清单以及产业链招商项目目录。

以福建马尾的新能源储能产业链为例,已形成以星云股份、时代星云等企业为“链主”,重点发展储能锂电池检测设备及智能装备、储能智能变流器及充电桩、“光储充检”一体化智慧电源系统等产品,同时加上飞毛腿动力投资研发的新型储能电池业务,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智慧能源领军企业。

产业新能源化为什么能成为可持续的强变量?

我国“双碳”目标的实施路线逐步清晰,指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弹药”,同时,“先立后破”成共识,掣肘产业新能源化大规模推进的限制类产业政策已适应性调整,有助于产业新能源化释放强劲动力。

“双碳”目标逐级分解,任务明确,有助于各行业企业在产业新能源化过程中有的放矢。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构成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核心内容,为各产业进一步落实双碳目标作出系统谋划、总体部署,今年各行业具体改革行动方案或有望加快推出。2022年2月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对炼油、煤化工、纯碱、黄磷等17个细分行业作出明确的节能降碳改造规划,我们认为在“先立后破”基调下,加快对高于能效标杆和基准水平的产能建设投资或是当前重点,有望推动技改投资较高增长(具体规划见图2)。2022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在能源消费侧: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大力推动煤炭清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