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底层逻辑”一词频现于大众视野,日渐为世人所熟知。顾名思义,底层逻辑是指事物最基础的规律和事物间最本质的关系,是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的不变之理。“底层逻辑”天然具有“走红”的潜质,只因对这些基础规律和本质关系的掌握和运用,支撑着发现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路径,决定着动态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作为著名商业顾问和互联网转型专家,本书的作者刘润,将其对商业逻辑和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商海涉猎相结合,通过把相对抽象的逻辑解析融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之中,润物无声地完成对读者的启迪。全书深入浅出地剖解了是非对错、思考问题、个体进化、理解他人和社会协作等五个方面的逻辑链条,并将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看清逻辑真相、透视事物“底牌”。在此基础上,启发读者认识底层逻辑的强大生命力,并探索将其应用于新的变化之中,运用“底层逻辑+环境变量”不断创造新的方法论,从而更动态和持续地指导事业和人生。
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本书的前两章从是非对错、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谈起,开篇即以案例为引提出三种“对错观”,即看问题的三种视角:一是法学家的视角,以证据评判对错;二是经济学家的视角,以社会总成本最低为目标评判对错;三是商人的视角,以损失最大者为过错方,即以个人损益评判对错。
作者提出,对每个个体来说,要学会结合不同环境,在三种视角中来回切换,洞察是非对错的本质。尤其在看待涉及自身的问题时,常常需要运用商人的视角,例如当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不耽于无用的怨天尤人,而是冷静区分“别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力所能及地做好后者,尽力改变最终的结局。这并非鼓励放弃道德方面的价值判断,而是倡导以自强的心态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方案,不免与《中庸》中“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哲理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与此相似的,在思考和讨论问题时,也有事实、观点、立场、信仰四个层次。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存在,观点是对事实的看法,立场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信仰是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立场和信仰更是因人而异。如果不分清楚讨论的是事实、观点、立场还是信仰,不在一个层面上讨论问题,只会产生误解、冲突或困惑。
在分析事物的底层逻辑时,同样需要抛开利益对立场、观点和对错判断的牵绊,就事论事地透视表象下的本质,同时还需要不断培养快速洞察本质的能力。首先要培养系统思维,致力于理解系统各个要素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其次要抛弃经验,抓住核心变量、关键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这五块积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反复调整中得出答案。最后,还可研究通过改变哪些连接关系,改变由其导致的结果,从而不仅能在复杂的系统中理解现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乃至决定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
自我进化的底层逻辑
作者认为,“人生商业模式=能力×效率×杠杆”,其中的每一项因子都很重要。
获得能力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而能力的养成和提升,首先取决于态度。由于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同,随着时日累积,优秀和庸常之间的差距将越拉越大直至泾渭分明。许多在专业领域取得不凡成就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工作的快乐和秩序。其底层逻辑是,“把工作当成玩”的人,有源源不断的热情和创造力,能够不知疲倦地去探索和获得新的能力,增强专业的精度,开拓事业的广度,从而获得持续的成长而非消耗。
高效的勤奋是更有意义的勤奋。所谓高效,既包含了高效的内容安排,也包含了高效的时间管理。内容上,若止于在成长性不高、局限性较大的事务范围内付出勤奋,则取得较快进步的概率通常不高,因此更重在选择。时间管理上,按照轻重缓急,迅速切换、依次处理,常常是知易行难,因此更重在坚持。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管理中,梳理职业、生活的目标、强项、弱项,并制定关键的支持活动,通常较为容易。但是,在以天、以小时为单位的时间管理中,要战胜环境变化、日程调整等阻碍和懒惰、怀疑和逃避等人性弱点,严格将分解的任务落实落地,却是不小的挑战。好消息是作者以身示范,告诉读者看似枯燥的时间管理和清教徒般勤奋而节制的习性,可能初时令人感觉痛苦,却能够在不断重复之后带来舒适和乐趣,开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自我暗示和正向激励。
不论怎样提升能力和效率,人们如不善于运用杠杆,永远无法超越个体的边界,摆脱对时间的依赖,也就难以取得更大的突破。在卓越能力和较高效率的基础上,妥善运用团队杠杆、产品杠杆、资本杠杆、影响力杠杆,常常能够事半功倍,借助更大的力量获得成功,甚至产生正反馈效应,使得杠杆的效用与能力和效率的提升相互交融、相互支撑、相互强化。而无论在商业领域还是人生之中,杠杆的撬动都始于与外界充分而良好的协作。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在这个世界上,有三大协作法则: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抱团取暖的族群法则,强调集体利益;跨越组织的普遍法则,使人们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