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国人的审美时,有个词经常被提及:东方美学。在公共语境中,这是一个似乎人人都能意会几分却又很难具体概括描摹的概念。
若说内核,审美是感性活动的一部分,感性又是普遍人性之一,而人性能从感性自然通向美学。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以美育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能是中国人对审美训练最早的方法论。
上古以降,及至进入开放融合、技术飞跃、经济蓬勃的新世纪,新一代的审美追求看上去有了全新姿态,但若深究其变迁路径,“中国”这个限定语之下,历史、文化、传统的确为这条美的探索之路赋予了太多内涵。
美,虽是一种抽象概念,但深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真以善丰富着人的内心,也让世界为之所动。第一财经携手致力于“创造美”的欧莱雅,以10个有趣的问题作为导引,展开对中国审美历史变迁的探求,针对它们寻找why和how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美的过程。
1.美,作为汉字,如何演变而来?
汉语里,有很多以“羊”为偏旁的字,比如善、義(义)、鲜、羞等,以及“美”。这些汉字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羊肉这种美食。饱餐一顿之后会生出由衷的赞美,所以这些词都是明显的褒义词。比如鲜指的是鲜美;羞(“馐”)指美食;善字最初有一个意思是“膳食”,指好吃的肉食;“義”则可以理解为人人有羊吃便是正义……而羊当中最大最好吃的,便是“美”,“羊大则肥美”。
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多数美好的事物都来源于食物。古人把他们养殖的主要动物概括为“六牲”:马、牛、羊、鸡、狗、猪。其中马是军事和交通资源,牛是农耕资源,都不可轻易宰杀,鸡、狗体形太小不够规格,可供大快朵颐的只剩猪和羊。和猪相比,羊更多的用于祭祀祖先,因而地位也更高。能吃到羊,是一件稀罕而幸福的事情。
时至今日,“美”的含义已经非常丰富,但除了离不开感官上的愉悦这个基本点之外,美更代表了一种内在和外在的积极感受。
2.红色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最爱的颜色?
在汉字中,最早用来形容大红色的是“赤”,甲骨文中这个字的上部是“大”,下部则是“火”。当火烧得很旺盛的时候,就是“赤”色。穴居时代,夜晚围坐在篝火边,赤红的火焰既带来温暖,也有辟邪驱魔之意。
春秋时期,孔子讲过一句话,“恶紫之夺朱也”,他厌恶妖艳的紫色掩盖掉中正的赤红。随着汉代“独尊儒术”,大红色被视为官方的“正色”,代表权威与正义,从此有了伦理色彩。
也是在汉代,阴阳五行学说有了大发展,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色(青赤白黑黄)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唐、宋、明三代都从五方色中选择赤色为当朝色尚,这种近千年的积累让正红色沉淀为中国的代表色。
3.所谓魏晋风度,有哪几个关键词?
魏晋时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男子风流传出许多佳话的朝代。魏晋名士,形容的就是这个群体;魏晋风度,主要所指就是这个群体的风范。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集中体现,他们任性、潇洒,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还有点凡尔赛。
魏晋时期最流行的是玄学而非儒学。和崇尚礼节的儒学不同,玄学的根本是道家思想,讲究追随自然和本心,这就使得魏晋名士的许多行为看上去有些任性。
任性的另一面是潇洒,什么条条框框都不在乎。当然,名士们腰杆这么硬,基本都是有后台的。有句话说“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魏晋名士们大多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饮酒、炼丹、下棋、作诗、弹琴,再到处旅旅游,属于高级躺平。
因此,魏晋时期的“美”可以有两种理解,既是指追逐随性、洒脱的审美风尚,同时也指饮酒弹琴、吟诗作赋的雅趣不失为一件美事。
魏晋这一男子之美蔚然成风的时代恰恰也说明了,自古以来,美都不仅仅限于女性,“美男子”也是风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下男性美妆产业可以取得快速发展了,男性群体对于美的追求亦是美妆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1300年前,盛唐时期的潮流妆容吹什么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富裕的朝代,经济发达,文化融合,审美也相当多元。就女子妆饰而言,唐代出现了一个小高峰。
浓艳的红妆是当时面妆的主流,但会因涂抹方法不同而效果各异。比如酒晕妆最为浓艳,桃花妆色浅而艳如桃花,飞霞妆则讲究白里透红;此外还有胡妆、啼妆、泪妆、血晕妆等,超级丰富。
唐代还是中国历史上眉式最丰富的时期之一,长眉、短眉、蛾眉、阔眉都有流行,玄宗时期的《十眉图》记载了当时流行的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等十种眉式,仅是其中一部分。
唐代女性妆容还有极具特色的一点,是面饰。比如相关影视作品中常见的“花钿”便是其中一种,位于额头处,此外还有斜红(太阳穴处)、面靥(酒窝处)等。
所以,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唐朝有社交网络,美妆KOL这个群体肯定会非常细分。
5.1920年代政府就号召妇女解放胸部?
的确就发生在1920年代,而且是全国范围内,其中最激进的是广东省,省政府在1927年通过了一个名为《禁止妇女束胸的提案》,禁止全省女子束胸,否则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