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导读
美方近期表示若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向俄罗斯提供实质性帮助,将会面临一系列“影响和后果”,并有外媒报道称美国可能因此对中国实施二级制裁。为此我们梳理了美国在关税、出口管制、金融、盟友合作等方面对华进行制裁的各种可能手段及其影响,为投资者界定可能存在的风险。
摘要:
美国对华的制裁手段主要体现为关税、出口管制、金融和供应链排斥等。在俄乌局势之下,后续对军工、油气开采冶炼设备、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的对华出口管制可能仍会升温,但通过进一步加征关税或实施更严格的金融制裁的可能性短期来看并不大。
对华继续加征关税是美国可能的制裁手段之一,但可能性不大。截止2021年,中国对美出口的约一半商品尚未被加征额外关税,同时已被加征关税的部分商品仍有可能继续提高关税税率,后续若中美关系出现明显恶化,美国也可能再次对中国加征关税,加征关税空间仍然较大。但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拜登政府再次对华加征关税的可能性较低,主因与共和党相比,民主党更倾向于自由贸易,同时拜登政府此前也多次批评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的关税,认为关税并不能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财政部长耶伦甚至还表示加征关税损害了美国企业和消费的利益。
通过对华出口管制清单,实现对中国企业“点对点式地精确打击”,可能主要集中在军工、油气开采冶炼设备、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短期从俄乌冲突来看,美国存在对部分中国公司进行二级制裁的可能性,长期来看若中美关系出现恶化,美国将继续加大对中国企业或特定行业的出口管制。美国出口管制包括一级制裁和二级制裁,一级制裁主要针对美国的实体,二级制裁主要针对非美国实体进行的制裁活动,要求这些实体配合美国实施制裁,凸显了美国制裁的长臂管辖。
美国金融制裁的核心在于切断交易途径,能够轻易延伸至二级制裁,短期内强制中概股退市和中国军事综合体清单威力相对较小,可能是金融制裁的主要手段。金融制裁的对象包括个人、企业、银行、央行、甚至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制裁方式包括限制证券交易、冻结资产、限制金融交易、剔除美元或全球支付系统等。美国金融制裁能轻易延伸至二级制裁,因为大部分金融机构都与美元支付结算体系相连接,基本都会采取与美国政府合作的态度。依据制裁程度不同,美国金融制裁包括强制中概股满足审计要求或退市、中国军事综合体清单、通汇账户制裁清单、特别指定国民清单、剔除SWIFT系统、制裁央行等。
在供应链方面,美国力图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体系,降低对华依赖度,短期内对中国的影响较小,但长期来看,中国的新能源、信息通信、医疗生物等领域的外部供应链安全和市场需求可能面临一定风险。拜登政府发布的供应链安全评估报告中,评估了信息通信、能源等六个方面的供应链安全,主张与盟友合作,打造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供应链安全体系,并将中国排斥在外,甚至鼓吹在供应链上与中国“脱钩”。对于中国来说,短期内影响较小,但长期来看,高容量电池等新能源领域,数据存储、微电子、半导体等信息通信领域,医疗设备、药品及原材料等医疗生物领域均存在一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