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6.37、6.36、6.35……3月16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接连升破四道关口,一度走强至6.3421,日内涨幅超过370点,实现去年10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而就在两天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贬值幅度达到0.9%,几乎跌去了年初以来的全部涨幅。有专家说,人民币汇率再次面临下行压力。
现如今,阿奇(化名)已经能够非常淡定地看待人民币汇率这种“大开大合”的变化了,并且不再为市场上关于汇率短期走势的种种声音而焦虑万分。而几年前,他的状态不是这样的。阿奇是大连一家渔具进出口公司的老板。和国内大多数外贸企业主一样,过去六七年,他不断探索如何让自己的辛苦所得不在“汇海沉浮”中无谓消耗。
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已成为常态,其波动率已逐步接近欧元、英镑、日元等发达经济体货币。对国内使用外币的企业而言,规避汇兑风险,减少利润损失,成为一门新学问。
从习惯性“裸奔”,到合理利用工具规避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汇率风险中性的意识在提高,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汇率还能这样波动”
“在2015年以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汇率会对我的一单生意带来那么大的不确定性。”阿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这也是国内绝大多数外贸企业在当时的共同感触。
2015年8月11日,央行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增强其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迈出了汇率市场化改革前所未有的一大步。
8月11日当天,人民币汇率开盘一次性贬值接近2%,随后连续3天内,贬值幅度超过3%。2016年市场仍存在贬值预期,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6.83%。
不仅是像阿奇这样的中小贸易企业,即便是大型上市公司,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逆转,也有些措手不及。
“我2016年加入紫金矿业,刚好赶上2015年‘8·11’汇改之后,集团意识到,人民币汇率不像以前那样一直处于单边升值的状态,我们的汇率风险管理团队也是在那时组建起来的。”紫金矿业投资(上海)有限公司投资研究部总监张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899.SH)是一家以金铜等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及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为主的大型跨国矿产集团。2021年前三季度,该公司营业收入近1690亿元,归母净利润145亿元;截至去年三季末,总资产达2040亿元。该公司的外币风险敞口主要是因为海外投资和一部分进出口活动带来,主要币种是美元。
不过,在张鑫看来,“8·11”汇改后的初期,企业对于汇率波动幅度的预期和准备并不充分,在此后的大约两年时间,集团汇兑风险管理意识和方法的发展也是历经波折。2016年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近7%,2017年又很快经历了6%以上的贬值,这种宽幅波动,令尚处于初步尝试衍生品和债务工具应对汇率风波的他们也措手不及,两年的汇兑损益波动幅度很大。
根据紫金矿业年报,2016年并表汇兑收益6.9亿元,2017年并表汇兑损失6.8亿元。
“人民币汇率还能这样波动?”阿奇也在自己“摸索”如何对抗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他的渔具主要出口美国、欧洲等地,用美元交易,账期在2个月左右,一年营业额2000万美元。2016年左右,他开始不再对出口订单锁定远期汇率,拿到美元账款后,选择持汇观望,择机结汇。然而,他发现汇率的波动越来越超乎他的预判,两年下来,汇兑损失让他的利润率大大摊薄。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已经和过去截然不同。“一个月把前两个月的涨幅全部抹掉,一个月又把上个月的跌幅全部收回来。”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这样描述,人民币汇率已进入大开大合双向震荡“新常态”。
国家外汇管理局给出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波动率是3.1%,已经逐步接近欧元、英镑、日元等发达经济体货币的波动率,弹性增强。
算小账,还是算总账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逐渐意识到,像过去那样“贬值了就去保一下,升值了就去适当控制敞口”的主观的、单边的汇率风险管理已经不管用了,因为谁也猜不到下个月甚至明天汇率将走向哪里。
2018年6月,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要引导市场主体树立财务中性理念,加强风险教育,综合运用各类外汇市场工具开展套期保值,减少押注单边升贬值行为。
“这番表态,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偏主观、经验性的保值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搭建一套客观、科学的保值体系。”张鑫回忆说。而新的体系建立的前提是集团要认同风险中性。也就是说,不要指望汇率套保赚钱,目标是降低公司利润因汇率因素带来的波动。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外汇风险管理需要付出相应成本让它们不得不精打细算。“也不是每一笔衍生品交易都赚钱,也有亏钱的时候啊。”这是很多人纠结的地方。
一家主营香料、香精出口的企业老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通过衍生品对冲的不是每一笔交易的损失,而是整体的波动。这种效果需要拉长期限来看,企业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算小帐,而是要算总帐。”
他算了一笔帐,从2018年6月到2021年5月共办理了176笔、近1200万美元的远期结汇业务,其中99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