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更好地稳住国家经济基本面,帮助中小微企业“活下来”“活得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等扶持性政策。在政策工具的引导下,中小微企业融资持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态势,企业融资便利性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极大地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小微企业的关怀再度加码:要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用好普惠中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中小微企业的覆盖面,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但是,由于当前疫情不断反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稳定经营影响还是比较大,部分行业供应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更是首当其冲,难以维系稳定的经营态势。
在此背景下,地方法人银行要如何加码中小微金融?如何破解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多方面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怎样利用科技赋能中小微金融?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天府银行行长黄毅。
畅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
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我们加强对外合作,重点打造“产业+金融+科技”的特色产业平台,将金融服务全面嵌入细分行业及其产业链各环节,规模化、批量化为实体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中国经营报》: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下,中小企业现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黄毅:疫情发生以来,中小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为明显的是,由于疫情带来的压力,中小微企业对综合融资成本更为敏感,对无还本续货(指在贷款到期前,银行依据对企业客户的历史数据以及行为评估,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自动续贷或延长贷款额度的使用期限)、随借随还等产品的需求增加。
在用款便利度方面,中小微企业对业务办理流程及时限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账户开立、交易结算、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的线上化、便捷化、智能化有了更多的需求。在日常经营中,中小微企业多频融资需求较为明显,特别是针对供应链上的轻量化、信用化、小额化融资需求在进一步增加。我行结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上线了企业手机银行、在线支付结算、在线融资、在线资金管理、线上延期还款申请等服务项目,通过加快推进金融服务的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效满足了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
《中国经营报》:中小微企业因为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天生的规模劣势,在融资领域仍有所掣肘。地方法人银行应如何应对上述难点,控制普惠金融服务运营成本和业务风险?
黄毅:为了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我们加强对外合作,重点打造“产业+金融+科技”的特色产业平台,将金融服务全面嵌入细分行业及其产业链各环节,规模化、批量化为实体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通过我行的金融平台,我行精准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与金融资金安全性的问题。具体来看,围绕不同产业的差异特点和中小微企业实际需求,运用手机银行等全渠道进件(“进件”是指把资料准备好后提交给贷款公司或银行的系统里面)系统、公共风险控制系统、数据风控管理平台、智能审批系统、贷中额度管理系统,以及积累的2万多个风险指标、1300余个核心指标、2400多条运行规则等进行全生命周期风控。在数据授权机制下,可以实现金融平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三流合一”,从而很好地把控风险。由于账户、支付、融资等服务内嵌于产业和企业的各个交易流通环节,资金在平台上运行,既提升了服务效率,又保障了交易安全。
消灭普惠金融“空白地带”
在提升首贷户占比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产业平台创新,采用基础预授信的模式,先满足中小微企业初期的经营周转所需,后续再通过交易数据精准画像提高授信额度,支撑企业成长,打破了信用“白户”贷款难瓶颈。
《中国经营报》:从天府银行的实践看,针对普惠金融,今年预计从哪些方面发力?
黄毅:在普惠金融领域,天府银行工作的重点之一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支持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具体包括全年信贷资源主要向中小微业务进行倾斜,规划信贷资源不低于80%投向中小微业务领域;细分中小微企业市场,积极推动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及以下的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拓展;根据中小微企业发展阶段、经营周期、资金需求特点,个性化地设置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量身定做还款计划。同时加大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贷款、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
另外,在贷款利率方面,2022年,天府银行还将根据人行2021年末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的通知(银发[2021]304号)》文件精神,结合本行业务发展情况,将借用人行支小再贷款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上限下调0.25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中国经营报》:征信空白是银行给首贷户授信的主要难点,你认为银行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加首贷户占比?
黄毅:在提升首贷户占比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产业平台创新,采用基础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