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兴隆湖,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超大城市,生态本底良好、发展活力强劲,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初步成果,具备进一步深化示范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3月16日,由国务院批复同意,由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住建部联合印发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公布。《方案》中的第一句话,给出了选择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答案。
实际上,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的路径上已经探索了四年。按照《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历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市政公用设施安全性大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城市治理体系更为健全;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充分彰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城市加快探索转型发展的路径。”四川省决策委员会委员盛毅表示,尤其是后发展的西部大城市,目前普遍也遇到了国内外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如何不重蹈传统发展模式,按照理想的城市愿景,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公园城市将提供成功范本。
公园城市激发成都活力
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自从2018年以来,天府新区4年来展开了诸多先行探索,正从大尺度营城建设转化为精细化场景营造。
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负责人介绍,随着天府新区城市空间格局成型,人口和产业随之快速聚集,居住和工作在这里的人,如何看待这座城市,与城市共同成长、产生链接,这是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2.0版本”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负责人表示,天府新区转向通过“人的视角”去谋划公园城市,一方面是探索建立一套公园城市指数体系,直观表达人对城市的感知;另一方面,瞄准街区空间,打造功能业态融合的“理想街区”,实现“老百姓走出门就像在自家花园”。
不仅是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的建设已在成都如火如荼。《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成都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到示范区,正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先行先试,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内涵式进阶。
一方面,此前发布的《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中,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截至目前,成都建设各类公园总数已达到1305个,各级绿道累计建成5188公里。
另一方面,成都在2021年初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其中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生态惠民示范工程、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营造公园城市新场景。
仅在2021年,成都实现市级年度重点项目投资完成1904亿元,超额完成22%;区(市)县滚动实施项目4344个,全年完成投资3433亿元,超额完成9.7%。今年,成都还将计划统筹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点项目119个,总投资12507.3亿元。由此,全面提升了城市在疫情考验下的韧性和柔性,凸显出幸福的温度。
就此,盛毅认为,成都不仅生态本底良好,而且发展活力强劲,还在公园城市建设探索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实践成果,具有明显的优势。“公园城市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居民共识,有利于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组织机构和运行规则基本完善,目标任务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能够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新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在《方案》中,对公园城市的未来做出了如此三个方面的清晰定位。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解读认为:
第一,“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的定位:成都建设公园城市,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发展潜力,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率先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
第二,“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的定位:成都建设公园城市,要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人尽其才的就业创业机会,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人民美好体验,使人在城市中实现价值、城市因人而更加繁荣,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第三,“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的定位: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城市治理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成都建设公园城市,要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
“这充分说明,绿色发展是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基础条件,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