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刚刚闭幕,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下半年即将召开二十大,今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因此今年两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经济增长目标、产业发展布局、社会及民生领域的建设,均会对全年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篇报告梳理两会中的政策重点,探索受益的领域。
稳增长目标更加突出
稳增长目标更加突出。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表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报告将22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5%左右,高于20-21年GDP两年复合增速的5.1%,这是在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也意味着接下来稳增长政策力度不会减弱。两会设定的增速目标是全年努力的方向,从历史上看,各类政策密切配合下增速目标基本均能达到或超越。我们回顾1990年至今的32年间,除1990、1998年外,其余年份实际GDP增长均能实现或超越政府所定预期目标。而98年实际GDP增长也基本接近当年预期目标。根据《“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的测算》(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著),2021年和2022年我国的经济潜在增速水平分别为5.7%和5.5%,稳增长政策加码或使得实际增速向潜在增速回归。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各地方GDP增速目标加权计算得全国GDP目标增速为6.1%,可见各地稳增长政策有望持续落地。
稳增长政策正在落地见效之中。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稳增长政策正逐步推进。货币政策方面,在1月融资“开门红”后,2月的社融和信贷数据明显转弱,信用扩张的持续性有待观察。考虑到全年5.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今年政策重点在“稳增长”,信用扩张不及预期的现状,反而可能意味着各方面政策加码的可能性更高。财政政策方面,3月8日央行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超过1万亿元,相当于提高赤字率近0.9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财政的积极性,接下来的基建投资值得期待。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2月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反映出稳增长政策正逐步发力见效。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较21年12月的4.3%有所回升。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1%,制造业投资增长20.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7%。但目前我国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近期广东、上海、吉林等地出现疫情,3月以来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万例,这些地区生产、消费的恢复再度受到挑战,往后看稳增长的任务仍然艰巨,稳增长政策需进一步协同发力。参考历史,各类政策密切配合下GDP增速目标基本均能达到或超越,22年全年5.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有望完成。
当前稳增长政策在密集出台,稳增长政策发力有望直接带动新老基建投资的增长。其中,我们认为“新基建”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大国重器。具体到行业,高度关注稳增长政策发力的重点即低碳经济中的风电、光伏、特高压,和数字经济中的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以科创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宏观经济结构从大到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经济发展动能正从要素投入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变。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促进高质量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发展质量。科技创新是今年两会重点关注的领域,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求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且强调了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也表达了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关注,人大代表马旭提出,国家要加强引导,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沉淀到企业中去,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成为下一轮发展的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张义光建议大力推进“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模式,将前沿理论和行业痛点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研发团队,确保科研成果接地气、能落地,打通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当前强调以科技创新突破核心技术,不仅是当前外部背景下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从外部环境看,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企图通过贸易争端和国际封锁扼制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壮大,制约了我国正常经济发展;从国内发展阶段看,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老龄化加速导致中国人口红利拐点提前到来,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更加依靠创新驱动。因此,推动科技创新已是当前最关键的战略任务之一。
多重优势助力我国科技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是重点。从行业增加值角度看中国科技行业规模较小,2020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规模为美国的38%,而同期中国名义GDP是美国74%。2019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仅为0.44,而日本、德国同期已达0.63、0.91。政策支持正和其他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