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导读
1-2月经济数据全面超预期,同时市场预期的MLF降息也落空,两者综合的结果是市场对于后续政策发力预期的进一步下修。但另一方面,纠偏后的经济修复以及价格因素的支撑也在变强,数据逐渐向好在“情理之中”。我们认为政策发力依然有确定性,一方面本轮疫情扰动持续,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全年稳增长发力两波走。
摘要:
生产:数据强劲,分项普遍向好。1-2月生产同比升至7.6%,明显强于市场预期,我们考虑两种剔除基数效应的方式,第一种是与19年1-2月做三年平均,第二种是考察环比,剔除基数仍然很强。从行业角度来看,下游消费品普遍回暖,中游高耗能产业仍受压制。从产品角度来看,多数产品回落,能源类和消费品表现相对较好。
投资:制造业边际走弱,房地产超预期回暖,基建大幅反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2%,基数贡献7个点左右;制造业增速20.9%,基数贡献16.5%;地产增速3.7%,基数贡献-2.6%;基建增速8.6%,基数贡献6.3%。
制造业投资在低基数影响下同比高增,但环比明显弱于季节性,各行业景气度回落,仅建筑制造链条回升;房地产投资超预期上行,环比强于季节性,价格因素难以解释,主因可能是净复工面积大幅增加及统计节奏与实际开发活动错位,历史上地产投资下行压力较大时期也曾出现类似现象;基建投资大幅反弹,稳增长发力初见成效,电热水、交通水利工程是主要拉动项,与我们前期预判的老基建抓手方向基本一致。
社零:基数有扰动,企稳尚早。1-2月社零同比6.7%,基数贡献约2.4%,环比动能来看,1~2月的环比增速为-9.9%,低于季节性(-8.3%),消费实质在进一步走弱,一是由于疫情对中低收入群体再度产生冲击,二是经济预期转弱对高收入群体消费产生制约。往后看,在疫情加剧、防控趋严的背景下,3月的消费数据大概率进一步回落,甚至转入负值区间。
若3月数据延续1-2月走势,全年GDP会到多少?假设3月工业生产情况与1-2月持平,服务业小幅走弱,那么生产法估算的GDP可能会达到5%以上,甚至5.2%。若延续此前我们对于全年环比动能的假设,那么22年Q1调高后,全年经济增速会变为5.5%(四个季度分别为5.2%、4.9%、6.2%、5.8%),恰好能够完成全年经济增速目标。但依据高频“体感”来看,排除统计节奏和价格因素后,全年经济可能在5.0%左右。
经济见底了吗?可能还没有。其一,数据内部结构可能存在隐忧。生产与发电量、用电量不完全匹配,排除节奏后的季调环比与PMI生产端扩张放缓反而比较一致。其二,宏观与微观数据存在一些不一致。如地产、基建强,水泥生产弱;30大中城市、居民中长期贷款明显弱于全国商品房销售;工业增加值强于主要产品产量以及高频生产数据。其三,宏观数据与金融数据表现不完全吻合。社融同比多增主要来自政府债和企业债,而企业、居民中长期贷款大幅少增,表明企业融资需求和居民消费、购房需求都处在偏弱的状态。最后,当前的就业环境可能并不乐观。若经济读数如果不能转化成就业向好,稳增长政策还需继续发力,最终实现投资发力-就业改善-消费提升-内循环不断畅通的经济正向循环。
眼前确定性的亮点在于高技术产业表现持续强劲,高技术行业无论从生产还是投资,表现都明显强于工业部门整体,1-2月专用设备、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高技术行业投资均在30%以上。这是我们在年度报告《旧叶新芽》中提到的新老经济分化加剧到收敛过程中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