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围绕科技创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产业专家、公司高管普遍强调:“企业发展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近几年,科技创新一直都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而随着政策持续加码,我国部分科技型企业已经攻克了多项技术壁垒,掌握了核心技术。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从投入方面看,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其中76%是企业投入的,投入强度非常大;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7万亿元,其中90%来自企业;研发组织方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79%是由企业牵头或企业参与的。同时,在高铁、5G、核电、新能源汽车以及科技冬奥、抗疫等领域,很多都是企业在其中发挥牵头或主力作用。此外还有一个趋势,原来企业更多的是技术改造,现在在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企业也逐步成为主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陆文俊表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的还是创新。创新是品牌的灵魂,品牌强国,这也是格力电器多年来一直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原因。要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品牌,必须是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自主创新才是王道。”
她强调,自主创新是中国品牌走出去的关键,也是我国产业向高端化转型的重要一步。
随着企业加大投入进行自主创新,已经有越来越多企业打破技术壁垒,掌握核心技术,并走出国门与国际一流企业进行市场竞争。
科创板上市公司交控科技所研发的自主创新城轨信号系统,一举打破了此前我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技术长期由境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在技术上实现了与国际水平并肩。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轨道交通想要继续高速发展,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打破垄断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故事在资本市场上并不罕见,康尼机电历经十余年关键技术研发,打破国外竞争对手的技术壁垒,研发了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车辆门系统产品。
康尼机电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们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各业务板块技术中心为平台的二级研发体系,目前专业研发人员达823人,占员工总数的24.52%。公司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加大技术研发,高速列车车门系统被国内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所采用。”
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被再次强化。同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也获得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国瓷材料副总经理司留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量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参与,更依赖于‘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群体的不断壮大,这两年国家不断在政策上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给科技型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司留启认为,对于高科技初创型企业来说,这些政策非常实惠,精准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比如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就是在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于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规模,在已有基础上,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增加数量。今年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准备再培育3000家以上,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全国人大代表、森马服饰董事长邱光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若要引导更多企业进入“专精特新”行列,必须指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发展。
邱光和建议,在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中,提高“专精特新”企业的分配基数,专项用于企业的科技研发补助。加大对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运用的支持。在项目招标方面,进一步打破壁垒,如对一定级别的“首台套”产品不设置产品使用次数或放宽限制条件等,进一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