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后,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传统公共政策的制定逻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央明确要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
对此,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税务咨询合伙人诸斌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科技强国战略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着“压舱石”与“助推器”的作用。“财政政策从资金链供给、人才培养和市场开拓等领域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企业更加专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链优化,并在最短时间内帮助企业牢牢把握行业变革的机遇”。
聚焦“专精特新”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是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一项重要内容,在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专精特新”成为政策主要聚焦点。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必须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的规定。
2012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并首次提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专精特新”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此后,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及推进措施。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认为,“专精特新”
思路的提出,主要着眼于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助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财政奖补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实践效果看,财政发挥了显著的激励作用。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35亿元,重点支持两批共1379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以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水平。
诸斌介绍,站在企业角度看,通过对“小巨人”企业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根据我们的观察,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许多企业成立了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院士工作站,发明专利数量以及驰名商标和品牌数量明显增加”。
在诸斌看来,这些资金不仅帮助企业优化了产业链布局,还助力企业在关键领域以及“卡脖子”技术研究过程中寻求突破,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数据显示,在中央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目前共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其中,已上市“小巨人”企业300余家,近两年平均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平均增速超过25%,是全部上市公司均值的两倍左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我国加快培育了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将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并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按照国家安排,“十四五”时期,中央还将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约100亿元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并通过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强化服务水平,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总结2021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落实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税收政策成为微观层面值得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不少代表委员也围绕“税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鼓励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意见建议。
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事业部工程部经理赵伟提交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税收政策,扶持高端装备国产化”等建议。
之后,税务总局与财政部、科技部制发了《关于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并在2018年将所有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
2021年,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再次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同年9月,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允许企业提前享受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同时优化简化研发支出辅助账样式,调整优化计算方法,帮助企业便捷享受。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的作用给予肯定。“预计2021年格力电器总部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带来的优惠将超过15亿元。”
据悉,在格力电器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的同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不仅让企业轻装上阵,也助力格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