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中明确,要推动建设一批百姓住得起的医养结合机构。
养老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计,未来5~10年时间,将会有8万亿~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
这意味着,如何保障社保基金的持续性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着手处理这一问题,就会涉及近期热议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除了最现实的资金问题,如何通过丰富保险产品来兼顾各类社保群体的养老计划,以及如何在资金和养老计划之外,解决老龄人群的护理人手问题,都将随之而来。
多路径充实社保基金
为确保各地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财政部出台一系列措施。
2月22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目前全国社保基金滚存结余4.8万亿元,可支付月数在14个月以上。“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管是在哪个省,在哪个市县,都能确保及时足额发放,都有保障。”
上述承诺的背景是,地区之间人口流动使地方养老负担不均衡。比如,黑龙江养老保险抚养比高达79%,而广东养老保险抚养比最低,仅为17%。通俗来说,黑龙江每十名在职职工需要抚养近八名退休人员,广东每十名在职职工需要抚养两名退休人员。
因此,为确保各地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财政部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大中央财政的补助力度、提高调剂比例、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以及近期热议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提高调剂比例方面,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5%,调剂的总规模达到了9300亿元。重点支持收支矛盾突出省份,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净受益金额超过2100亿元。
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方面,2021年1月,中央层面划转国有资本工作完成,划转比例统一为国有股权的10%,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2021全年已划转的国有资本分红大约200亿元左右。
“200亿元只够全国发放一天半的养老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在他看来,国资的划转规模与其未来实际需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从充实全国社保基金储备规模的角度考虑,郑秉文建议,一是探索优化国有股权合理分红机制,比如,将划转国有股权转变为年分红收益率4%-8%的优先股;二是研究进一步划转的可行性,建议研究加快划转速度、提升划转比例、减少豁免划转范围的可行性;三是提高国资划转的透明度,让1.68万亿元国资划转的范围成为透明账、明白账;四是建议尽快出台国有资本运作管理办法等。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提交相关提案,加快调整企业年金机制,扩大企业年金缴费来源,协调企业养老保险整体发展;简化加入企业年金程序。
丰富保险产品供给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月1日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正式实施,迈出养老保险改革坚实的一步,这也是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2年要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关切的回应。
从近日披露的有关文件中,我们看到这项改革的轮廓。3月5日,财政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出2022年起,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通过建立养老保险基本要素中央统一管理机制、地方财政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入长效机制、工作考核机制等,实施全国统筹调剂,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有关“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讨论愈加热烈,发展“第三支柱”被认为是破局养老问题的重要力量。
一系列关于发展“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顶层设计在制定和推进中。
2008年,我国首次提出“研究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的政策考虑,这一建议历经10年,才开始落地,2018年5月,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启动,效果不及预期。截至2021年10月底,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累计实现保费收入近6亿元,参保人数超过5万人。
探索并未止步,2021年5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展开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决定于2021年6月1日起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期限暂定一年,6家人身险保险公司参与此次试点。
在近日一场例行记者会上,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态,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
配套“最后一公里”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成为难题,长期护理保险成为破题办法之一。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为4063万人,我国现有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仅有4万多人。
按照国际上1∶3失能人